灰飞虱携带和传递水稻条纹病毒规律研究(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条纹病毒(RSV)是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典型成员,该病毒可由介体灰飞虱经卵传播,该病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全国17个省市都有发生,近年来在江苏省暴发流行.危害面积超过2000万亩.灰飞虱得带毒率与病害流行息息相关.本文利用Dot-ELISA方法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发病田块、不同世代、不同龄次、不同家系灰飞虱的带毒(RSV)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灰飞虱带毒率差异显著,轻病区带毒率明显偏低;灰飞虱带毒率最高可达49﹪,最低仅为7﹪,没有带毒率为零的群体,但同时调查采集样品田块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发现,灰飞虱带毒率与田间发病情况无相关性,带毒率高低可能与原始侵入灰飞虱种群带毒情况有关;对越冬代、第一代和第二代灰飞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灰飞虱带毒率呈"V"字型结构,多数地区越冬代带毒较高,第一代灰飞虱不能从田间获毒,带毒略有下降,第二代获毒后带毒率又有所上升,这暗示田间条件下灰飞虱带毒状况存在自然衰减和累积效应;对不同龄次及雌雄虫带毒量不同稀释度检测,发现灰飞虱体内带毒浓度随着龄次的增长而提高,低龄虫带毒浓度较低可能是其能够存活的主要理由,病毒可能会对介体的存活有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从经过多年轮作,已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小麦丝核病具有抑制性的土壤中分离到包括霉菌、放线菌、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盆栽实验证明,有三类细菌泛菌(Pantoea),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和微细菌(microbacteria)是对抑制Rhizoctoniasolani起作用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只有在这三类细菌共同存在时,才表现出抑制小麦病害、促进小麦
外生菌根菌是一类与植物根共生的有益真菌,其对提高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抗病、抗逆性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这类真菌全都处于野生状态,分离获得其纯菌种,是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首要前提.因目前尚不能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使外生菌根菌产生子实体,所以,对于从外生菌根菌子实体上分离到的菌种,不能用传统的真菌种类鉴定方法进行菌种真伪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诞生,使得仅利用菌丝体材料即可实现对真菌菌种的鉴定,本文研
我国报道的茎线虫种类有17-35种,主要种类有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和起戎草茎线虫(D.dipsaci)和噬菌丝茎线虫.有重要经济重要性和引起农作物严重损失的茎线虫是危害甘薯的茎线虫和危害大蒜及球茎和鳞茎类的起戎草茎线虫.茎线虫对我国甘薯上的危害最为突出和明显,该线虫病在我国河北卢龙县、昌黎、滦县、迁安、廊坊、霸州、曲阳县、定州等21个县市,北京密云、大兴、房山、河南许昌、郑州、平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1952)病是全世界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埃及、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发病造成损失10-20﹪,严重时达30-50﹪,大豆孢囊线虫主要破坏大豆根系,影响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增加大豆根表的开放度,加重其它土传病害如镰刀根腐病和疫霉病等的
以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eetblackscorchvirus,BBSV)侵染性全长cDNA克隆pUBF52为材料,利用体外转录物的核苷酸(nt)突变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等技术,对BBSV不同基因的功能和基因组表达策略开展了反向遗传学研究.通过对编码区核苷酸的替换、移码和缺失突变,证实了位于基因组5端的P22和P8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是参与BBSV复制酶(RdRp)功能的必需组分.P22和P8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小麦梭条花叶病、小麦黄矮病、小麦"绿矮"病等,这次报道两种在江苏新发生的小麦病毒病:小麦条纹病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本文探讨江苏两种新小麦病毒病的初步鉴定。
水稻条纹病毒(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是两种重要的水稻病毒,均由灰飞虱进行持久性传播,近年来,这两种病毒先后在中国江苏的玉米和水稻上发生.1996-1999年,RBSDV在江苏盐城地区大流行,重病田发病率近100﹪,2004年RBSDV在江苏全省玉米上大发生;1999-2004年,RSV在江苏苏中和苏北地区大流行,重病田发病率在85﹪以上.RSV和RBSDV流行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其
水稻条纹病毒(RSV)是由介体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病毒,危害水稻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该病毒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严重发生,且病害逐年加重,2000年江苏年发病面积超过1000万亩,2004年发病达2357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9﹪,发病率在50﹪以上的重病田7.75万亩,有2万亩以上的水稻田因病情过于严重而改种,给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虽
小麦叶枯病由Septoriatritici和Stagonospora(=Septoria)nodorum引起.在自然侵染条件下,两种病菌常常混合发生,故统称为壳针孢混合叶枯病(Septorialeafblotchcomplex,Septoria/Stagonosporaleafdiseasecomplex),是欧、美地区最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由于其相似的叶部症状,在田间病害调查中,病斑叶面积通常是
有关三环唑与稻瘟病菌的相互作用已有大量报道.这些研究大多认为三环唑是通过抑制稻瘟病菌附着胞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使附着胞内不能积累产生渗透压力所须的渗透质甘油,从而阻止病菌对寄主角质层的直接侵入.本文研究了三环唑、病菌和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环唑除了抑制病原菌黑色素生物合成以外,还能够刺激稻瘟病菌-水稻互作过程中的O2-产生,但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互作过程中O2-产生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