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来源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x78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整个流域有着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资源.2012年7月、8月、10月与2013年5月分别对额尔齐斯河干流、5条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17种,其中水生昆虫106种(90.6%),软体动物6种(5.1%),寡毛类3种(2.6%),其他大型底栖动物2种(1.7%);优势种主要为似动蜉(Cinygmula sp.)、四节蜉(Baetis sp.)、直突摇蚊(Orthocladius sp.)、蜉蝣(Ephemer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摇蚊(Apedilum sp.)、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短脉纹石娥(Cheumatopssyche sp.)、小蜉(Ephemerella sp.)、寡角摇蚊(Diamesa sp.);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P =0.558)与生物量(P=0.464)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其中8月密度最高(678.67 ind·m-2),而生物量则是10月最高(5.45 g·m-2),年平均密度与生物量分别为519.05 ind·m-2、3.30 g·m-2,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体上上游(604.53 ind·m-2)高于下游(447.82 ind·m-2);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分别为1.12、0.53、0.65、0.52;运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新疆额尔齐斯河的健康状况,以期建立新疆跨境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从23个候选指数中筛选了额尔齐斯河的B-IBI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单元数、摇蚊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粘附者数量百分比、襀翅目相对丰度、敏感类群分类单元数6个指标.确定了底栖动物完整性的评价等级:B-IBI>4.30为极好,3.22-4.30为好,2.15-3.22为一般,1.08-2.15为差,B-IBI <1.08为极差.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有的采样点中,4个样点处于健康状况较好的状态,4个样点健康状况一般,较差的河段仅占为2个.由此可见,额尔齐斯河的水体健康状况整体上较好.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生昆虫的分布与水体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寡毛类的分布与盐度、电导率和矿化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电阻呈显著负相关,软体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
其他文献
粘性细颗粒泥沙主要由粘土矿物质和少量的非粘土矿物质及有机物组成,广泛分布于河口海岸附近。其中长江口含大量的极细粉沙和粘土,粘土矿物质含量65%以上为伊利石,其余依次为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等。底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的纵向分布是河口地区常见的一种现象,同时,粘土矿物质极易长距离输移和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的特性使其在海洋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会议
为探明低盐环境中刺参幼参各生长阶段的生存与生长、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变化,以养殖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低盐(16、18、20、22、24)环境中3种规格刺参幼参(体重分别为28.37±3.21g、7.52±1.25g、2.03±0.68g)生存生长、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抗菌活力以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结果
基于2006和2008年夏季长江口外海域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长江冲淡水扩展区域的低盐水团现象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区域存在脱离冲淡水主体的离岸低盐水团现象,该离岸低盐水在局部可达底层;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典型化学和生物要素分布与离岸低盐水团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以下认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气旋式涡旋西侧边界附近的潮致混合、台湾暖流沿地形爬升所形成的双上升流系统,以
VEGF信号通路在高等动物中发挥着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在甲壳动物中,对VEGF信号通路的功能了解甚少.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分离并鉴定了其体内存在的3种VEGF基因:LvVEGF1,LvVEGF2和LvVEGF3.对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含有VEGF家族基因所共有的VEGF/PDGF结构域.组织表达结果显示,LvVEGF1基因主要分布于凡纳滨对
高温是制约海胆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海域温度随季节变化不可控.近年来对于高温养殖海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估其性腺产量、消化吸收率,生长率等方面的影响.而对于性腺品质进行的评估则未见报道.本实验综合温度及饲料两种因素,探究不同饲料对高温条件下的中间球海胆摄食、生长和性腺性状的影响.本实验材料为购自养殖场的中间球海胆(直径5cm)56只,在高温(温度23℃)和自然水温(温度变化范围12℃—19.5℃
为了解糙海参精子发生的规律,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细胞水平上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精子发生的过程及其内部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糙海参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五个阶段.精细胞分化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早期:细胞核前端出现前顶体囊;中期:顶体腔内出现围顶体物质;后期:胞质往尾部方向收缩,形成精子中部.糙海参精子全长约60 μm,由
引言——涉海材料受海洋生物附着造成的生物污损会显著减低其使用性能和寿命.采用防污剂对污损生物进行毒杀、阻止其在材料表面附着是防治海洋生物污损措施中经济有效的防污方法.当前,在世界海洋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发展环保高效型的防污剂已成为海洋生物污损防治研究的主导方向,而防污性能的广谱性和时效性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无毒广谱抗菌防污材料载银 TiO2纳米管为研究对象,利用无毒生物大分子聚多巴胺对其界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动物,因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产值最高的水产动物.管足是刺参的多功能器官,具有呼吸、捕食、免疫、运动等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对刺参管足的研究,大多是解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初步分析,在管足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十分少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刺参管足miRNA 进行初步研究,
几丁质的合成与降解在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起重要的作用.几丁质酶(EC3.2.1.14)可降解几丁质,促使甲壳动物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对脊尾白虾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有6条序列属于几丁质酶基因.为得到具有较高酶活的几丁质酶,并研究其对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在脊尾白虾肝胰腺中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等方法提取并纯化得到两种天然几丁质酶,分别命名为EcChi1和EcChi2.它们的
近年来海参产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由于盲目扩张和技术支撑不足等,导致病害频发,而从业者违规和滥用药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严重关注,亟待建立全面有效的安全控制技术和先进可靠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针对目前海参生产中使用抗生素和高危化学药品的各个环节,开发了肠道微生态(乳酸菌、凝结芽孢杆菌等),环境调控制剂(微生态与环境友好制剂),生物饲料(原料发酵与酶解、活性物质),生物抗病制剂(抗菌肽、细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