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来源 :第十一届华东地区肾脏病年会暨安徽省肾脏病年会、2006年上海市肾脏病春季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瘤肾病(myeloma kidney disease)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又被称为管型肾病(castnephropathy,CN)。本文分析了骨髓瘤肾病的发病机制并总结了治疗经验。
其他文献
本文笔者通过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近年收治的子宫颈、峡部妊娠及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化疗后,立即行妊娠囊刮除的效果,探讨了该法治疗宫颈/峡部妊娠的临床价值。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各类慢性进展性肾病的共同归宿,最终导致肾组织毁损、肾功能减退以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disease,ESRD)。临床及动物实验均证实,TIF程度与-肾脏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即TIF程度越重,肾脏疾病的预后越重。对于TIF发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肾病界的关注重点。深入研究TIF早期细胞激活机制及
痛风系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以及急性尿酸性肾病等肾脏损害。通过对痛风病人临床表现的分析,探讨了肾脏的病变机理,同时对辅助检查方法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
泌乳素(PRL)是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的一种与免疫调节有关的激素。通过分析PRL的功能以及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探讨了泌乳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
免疫抑制治疗在肾移植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免疫抑制方案的推陈出新,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非移植性肾脏疾病的治疗思路,给肾科带来了丰富的启示。
钙磷代谢紊乱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血管钙化(Vascularcalcifications VC)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通过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分析了钙磷代谢紊乱对心脏的影响,并对CKD并发CVD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造影剂肾病(Radioe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RCIN)是指在除外其他引起肾功能改变的因素,因注射造影剂后出现的急性肾功能减退。通过分析造影剂肾病(RCIN)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探讨了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并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潜在可逆的急性肾脏损伤(AKI)所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急骤下降。由于目前临床上缺少理想的反映肾脏损伤的指标,最常用的还是血肌酐和尿量。2006年国际CRRT会议提出AKI的定义是48小时内血肌酐增加≥0.3 mg/dl或>50%,或尿量<0.5 ml/kg/h,持续6小时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住院病人中AKI的发生率为5-10%,而ICU病人中AKI发生率为30-50%,
2005年欧洲肾脏病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ERA-EDTA)发起,由11名国际上腹膜透析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腹膜透析指南,对腹膜透析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通过统计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介绍了糖尿病治疗的推荐标准,同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策略以及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