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老恒言》药粥养生

来源 :2016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分会八(中医药养生健康服务业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老恒言》是曹庭栋在其七十五岁高龄,汇集清代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毕生养生经验,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曹庭栋非常重视药粥养生,在此书中独设一卷来介绍药粥,记载了药粥制作的四个方面,如择米、择水、火候、食候,将粥方分上、中、下三品并进行分析.曹庭栋的药粥养生方法,对目前指导老年人养生和预防"亚健康"等现代卫生保健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医疗形势下,肿瘤,尤其是癌症,已经成为影响大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甚至成为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中医对肿瘤病的防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结合目前来看,中医防治肿瘤的原则主要有"深化科普""未病先防""养疗结合"等,针对可能会引发肿瘤的诸多因素,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抵御肿瘤发生;或在肿瘤将病、欲病但还没有肿瘤疾病的阶段,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断或延缓肿瘤的发生。
本文探索了中医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构建研究及其应用研究.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搭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医健康管理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服务包"的概念,针对特定人群提供全面集成、个性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于中国老龄化日趋严峻的现状,将中医健康管理平台应用于社区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研究、超重及肥胖的差异性研究以及康养结合养老地产新模式的实践中,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当前,大众对健康、对中医养生的追求热情持续高涨,更渴求养生知识,因此,养生科普领域需求缺口很大.然而,中医养生健康传播的最大问题,是急需规范和引导.从发展策略角度,指出人民大众需要中医养生,呼唤养生科普。中医养生健康传播,应该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热爱科普、甘于奉献、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在确保中医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媒介,以通俗、生动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历经几千年
评估传统辟谷养生法对改善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辟谷的起源、方法,与断食疗法的区别、适应症方面阐述,特别是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调理疗效显著,并对辟谷法的功效机理从特殊饮食说,排毒清"仓"说等十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不用降糖西药和胰岛素的情况下,从过去单纯降糖,转变为以改善体质、综合调理、提高胰岛功能、消除胰岛素抵抗为主的新途径.
半个世纪以来,时间医学发展迅猛,中医子午流注学说从针灸学开始,已渐为中医各学科所重视,子午流注几乎成了中医时间医学的代名词.既然人体生命活动遵从子午流注的时间规律,养生也就必然顺时而动.因此,在子午流注的时空观指导下,中华时间养生的内涵颇为丰富.
探讨过食咸味饮食与血瘀形成的相关性.血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其形成的原因多与先天禀赋、内伤虚损、情志失调、踢打损伤、饮食偏嗜等有关.针对饮食偏嗜因素,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咸伤血"理论—咸走血泄津、入肾损精、伤心伐脉,故可知过食咸味与血瘀形成密切相关,成味过度,可伤及血脉导致血瘀.笔者认为机体血瘀未形成者,应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应少食味极咸的盐,如烹饪时采用“后放盐、少
不论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均认为人应该活到的最高寿限,应当在120岁左右.实际上,能活到此寿限的人极少,这与许多因素相关,"阴虚"即为这些因素的背后机理之一.因此,养生重在养阴补阴,掌握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懂得如何养阴补阴,才能增强体质,提升正气,防患疾病,达到真正颐养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贵州省政府推进大健康战略发展规划的背景下,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养生学科以贵阳中医学院中医文化学学科、贵州省科技厅养生文化与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教育厅"治未病"工程中心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围绕贵州养生文化、养生机理研究、养生产品产业化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培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学科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希望以科学发展
"子午流注"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在中医针灸等方面的众多研究都证实了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本文从现代医学的消化吸收及代谢理论现象、流行病学等角度,选取与饮食起居相关最紧密的五个时辰,诠释"子午流注"时间医学的内涵及精妙之处.希望能为"子午流注"蕴含的饮食起居养生规律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和应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嵇康《养生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养生名篇,崇尚以"和"为度,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嵇康认为养生当修身养性、调摄饮食情志,须持中节、合乎自然,以达到身心相和、与道相和、与自然相和的养生境界.研究嵇康《养生论》"和道自然"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养生保健尤其是精神心理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嵇康的养生论思想,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相容,“以和为度,道法自然”,承继老庄的自然之性思想,融合孺家的养德修身“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