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病毒与其传毒介休灰飞虱互作诱导的“Trade-off"效应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该病毒除可通过灰飞虱取食水平传播外,还可通过侵染灰飞虱卵巢进行垂直传播。本团队通过研究感染RSV的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育、生理和取食行为变化,评估了RSV与灰飞虱及其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s,YLS)三者间潜在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感染RSV后灰飞虱卵期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历期显著缩短,亦即加快了RSV的垂直传播速率。对灰飞虱蜕皮至5龄若虫起72h内保幼激素合成通路中JHAMT和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CYP307A1两基因的时间动态转录表达水平检测发现,RSV感染诱导这两个基因分别下调和上调,这可能是其造成灰飞虱若虫历期缩短的主因。研究同时发现,感染RSV后,灰飞虱雌成虫YLS含量显著增多,且取食韧皮部时间显著延长,可能是其体重显著升高的主因。此外,感染RSV还诱导了促使雌虫相对于雄虫具备更高传毒效率的取食行为雌雄二型现象。除感染RSV诱导的有益之处,其显著降低了灰飞虱初羽化成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转录表达水平及单雌产卵量,这表明感染RSV后对灰飞虱的生殖力不利。综上,我们对RSV与其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互作提出了新见解:RSV感染其传毒介体灰飞虱后,诱导了基于RSV传毒策略、带毒灰飞虱(尤其是雌虫)取食行为和其发育的“Trade-off”效应,而这种效应恰恰有利于RSV自身的传播。
其他文献
通过一年新植试验观察,云蔗01-1413水田旱地都能获得高产;云蔗03-194糖分高,耐旱适宜旱坡地种植;云蔗05-197蔗茎均匀,产量高适宜旱坡地种植;VMC88-354有效茎多,产量高适宜旱坡地种植;粤糖60号茎径粗大,糖分高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旱坡地种植,其它品种表现一般暂留宿根观察.从而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旱地甘蔗品种。
以海大32及其物理诱变M2代的33个株系为研究材料,运用ISSR标记技术研究了其物理诱变M2代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海大32物理诱变M2代的33个株系的相似水平在0.86-1.00之间,在94%左右水平上,海大32物理诱变M2群体可以分为4个大类,其中海大32及海大10-1等25个株系为第一类,海大10-3、海大10-27等6个株系聚为第二类,海大10-33单独为第三类,海大10-20和海大10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甘蔗收获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甘蔗生产立地条件和经营模式,分析了整秆式与切段式两种技术路线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重点攻关适应我国甘蔗生产的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从国家层面加大对重点攻关适合我国甘蔗立地条件的中型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和技术熟化的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高速发展,城市对民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农村劳力不断紧缺,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成了甘蔗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分析华海公司推广甘蔗全程机械化以来,在种、管、收各个环节的经营情况,针对该情况浅谈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介绍云南甘蔗新品种推广应用成效,针对现阶段甘蔗品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云南省所具备的研发基础体系,并提出全面推进甘蔗品种新发展需要加强甘蔗新良种选育和推广,加大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甘蔗温水脱毒技术推广,实现甘蔗种苗健康化。
2012年~2013年,甘蔗苗期、生长期、成熟期,通过对临沧南华糖业公司蔗区甘蔗病虫草害调查,分析明确了各蔗区主要病虫草害的种类及发生为害特点;结合当地甘蔗生产实际,分析探讨了甘蔗病虫草害发生为害及防治存在的问题;针对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和防治技术措施.
蔗糖产业是保山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热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市政府8月中旬统一组织的蔗糖产业调研中甘蔗生产情况,分析了全市甘蔗生产的基本特点,针对其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巩固甘蔗产业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基础、改善条件,强化科技、提质增效,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等措施。
滇蔗茅是甘蔗野生近缘属植物资源,通过光周期诱导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花期相遇进行远缘杂交利用,获得了远缘杂交子代种质材料.本论文对远缘杂交亲本云南95-20(滇蔗茅)及其子代云南03-316的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及核型分析,进一步利用双DNA探针对子代中期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表明:子代(云南03-316)细胞中
为初步探寻柑橘园内蓄草与否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2013年5月16日至7月28日,在重庆市万州区青龙果园内开展该方面的研究.试验分除草组和蓄草组,在农事操作等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调查温度及害虫、天敌的数量.测量柑橘树14:00时树冠中温度变化,结果发现,除草组与蓄草组的平均温度分别31.60C和31.5℃,除草组比蓄草组高出0.1℃,通过SPSS 13.0采用成对样本T测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除
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 Ris Lambers),是国内新纪录种,苹果新害虫.目前,该虫已在云南省昭通和昆明市苹果种植区普遍发生与为害,若虫体白色或乳白色,体外被白色绵状物,主要为害苹果须根和新根,集中发生于地下0.5 m范围以内.无翅蚜种群全年均有发生,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但虫量极少,田间较难观察.为掌握其生物学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