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铝酸盐荧光材料的形貌及发光性质

来源 :1998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n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着重对以粉末烧结和压片烧结的方法制成的SrAl〈,2〉O〈,4〉:Eu〈’2+〉,Dy〈’3+〉荧光材料的结构进行了研究。α相和β相的粉末样品的SEM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均为分散的颗粒粉末材料,其颗粒粒度在一百微米以上。两种颗粒的外形均为不规则形状。分析证实,两种粉末的粒度的“长大”是以扩散反应方式和达到摩尔比平衡为基础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的粒度和混合均匀度。片状样品的SEM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在压片后烧结过程中,颗粒以链合方式连成一体,形成絮状颗粒团。片状样品的絮状颗粒团间存在明显的扩散截面通道。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Cu〈,3〉Au合金的薄膜系统的有序--无序转变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反相畴界在薄膜系统中的性质与在体材料中的不同。[001]方向反相畴界对于薄膜系统的层数非常敏感。当薄膜系统的原子层数为偶数时,薄膜中只会出现非保守性的反相畴界,而当薄膜系统的原子层数为奇数时,薄膜中只可能出现保守性的反相畴界。与体材料相同,在非保守性的反相畴界处发现了浸润现象,而在保守性的反相畴
该文利用新工艺合成的医用聚氨酯聚合物制备葡萄糖传感器的扩散限制膜,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试了葡萄糖和抗坏血酸对聚氨酯薄膜的透过率。实验结果表明:对同一制膜浓度,随着浸渍次数的增加,膜对葡萄糖及抗坏血酸的透过率减小;对同一浸渍次数的薄膜,随着制膜液浓度的增加,膜对葡萄糖及抗坏血酸的透过率减小;并且对同一张膜,葡萄糖的透过率远大于抗坏血酸的透过率。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
该文研究了在电子束辐照下洋葱状富勒烯/金属纳米微粒膜的形成特性和机制。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将直径为1 ̄40nm的铝,金,铂金属型纳米微粒放置在厚度为20nm的非晶态碳膜上,在强度为10〈’20〉e/cm〈’2〉·s的电子束辐照下,非晶态碳膜转变成为洋葱状富勒烯膜。并研究了其转变机制和生长形态。结果表明:非晶态碳膜转变为洋葱状富勒烯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可分为几步。首先,在铝,金,铂纳米微粒上诱发
碳笼烯载体钕系催化剂在加氢汽油中呈均相溶液,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二聚合反应有高活性,在30 ̄80℃范围内有很好的热稳定性,〈’13〉C-NRM和DSC谱均表明共聚物链结构属无规共聚物。共聚物的IR测定结果指出丁二烯的cis-1,4链节含量为98℅,异戊二烯cis-1,4链节含量>93℅,且随Bd/Ip增大而增大,最高达98℅。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BAS(BaO-AL〈,2〉O〈,3〉-2SiO〈,2〉)粉末,分别添加10Vol℅、20Vol℅、30Vol℅、40Vol℅SiC片晶(SiC〈,pl〉),用热压烧结法制备SiC〈,pl〉/BAS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力学性能,分析了SiC〈,pl〉的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SiC〈,pl〉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在0到30Vol℅区间内随着板粒的增加而增加。
利用理论推导的公式用计算机模拟PZT95/5陶瓷材料的F〈,RL〉-F〈,RH〉相变过程中热释电输出电压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与实验测量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对于单组份相变陶瓷,两者符合得很好,而对于复合相变陶瓷材料,由于存在不同组份间离子的扩散,模拟中必须加入扩散项的贡献才能与实验测量曲线相符。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相变过程中自发极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该文研究了Al〈,2〉O〈,3〉/Cu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研究证明,弥散氧化物颗粒能够阻碍位错运动、稳定亚晶尺寸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Al〈,2〉O〈,3〉/Cu复合材料高温变形的主要变形机制仍然是位错滑移。弥散氧化物能够阻止再结晶过程,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1223K)动态回复是主要软化机制。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明显影响流变应力。提高变形速率或降低温度能够提高变形抗力,而低应变速率和高变形
该文首次采用非平衡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钢-铝固液相复合板,利用电子探针测试方法确定了其界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凝固造成了钢-铝固液相复合时铝原子向钢基内部扩散的不平衡,改变了复合界面上中间层的连续构成状态,形成了由界面向钢基内部生长的Al〈,13〉Fe〈,4〉牙形相聚集区和在Al〈,13〉Fe〈,4〉牙形相聚集区之间的铁铝固溶体构成的新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