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I成像测井的砂砾岩体沉积特征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y_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发育的深层砂砾岩体,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勘探与开发目标。但陡坡带砂砾岩体通常为近源快速堆积多期叠加,其沉积体系复杂,横向变化大,为沉积储层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1-2]。
其他文献
碳酸盐岩缓坡丘滩在油气勘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丘滩体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往的方法主要包括相移、层切片、分频地震属性等方法,但这些方法过于依赖地震资料及技术,忽略了地质分析,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相差甚远,且只适用于三维地震。
会议
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基于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应用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沉积相以及岩相古地理等进行研究。调研国内外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现状表明,目前地震沉积学主要是以研究中浅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环境为主,针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的研究较少,技术尚不成熟。
地震沉积学是研究沉积学的重要方法和有效工具,在薄层砂体的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苏1 西三维区新近系沙湾组具有丰富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该区大部分砂体厚度小于1/4λ(约40m),传统的地震解释难以实现对这些薄层砂体的识别,因此有必要对该区新近系沙湾组进行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少,利用地震沉积学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河流相储层是我国已发现油田的主要油气资源储层类型。河流相储层在沉积过程中,纵向上砂泥岩交互发育形成薄互层沉积,不同期次的河道沉积砂体相互叠置或切削;平面上河流迁移改道,砂体形成复杂的交错和接触关系,导致地震反射特征很难在地震剖面上实现连续追踪,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地层切片作为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薄互层沉积背景下的河流相储层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海沉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沉积学研究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由于国内学者对莺歌海盆地第四系地层沉积相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主要为了探明莺歌海盆地东方区第四系海底层位的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分析东方区第四系上段地层沉积演化史。
B 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储层是浅水环境下的三角洲沉积,储层薄且分流河道纵向多期切割、叠置,储层内部结构复杂,使得开发过程中注采矛盾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急需开展叠置砂体中的单砂体分布范围、期次及单砂体间叠置关系研究。
生物礁储层预测存在多解性,且常规地震剖面分辨率有限。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平面属性特征来进行等时地层单元内平面沉积相的预测,弥补了资料纵向分辨率不足对研究的限制,得到高于传统分辨率的解释结果,获得更精细的地质图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具有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是一个勘探潜力巨大的地区。近年来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发现了大型砂砾岩油田,目前玛湖凹陷东部地区也获得了可喜的勘探成果。
致密砂岩气藏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致密砂岩气储量丰富,产量高,是非常规气勘探和开发取得效益的显著增长点,它的研究和勘探开发将对未来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苏59 气田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圈闭条件的多样性、岩性空间的突变性以及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使得致密砂岩气藏含气储层的识别难度大。
特高含水期的中高渗砂岩油藏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形成了具有强吸水、低驱替效率等特点的高耗水带,并且高耗水带厚度为亚米级甚至厘米级,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的地质分析已经难以满足这类油藏现今剩余油挖潜的需要。因此需要基于岩心-露头的岩相分析,以岩性为主控因素将开发地质研究单元细化至岩相组合类型级次,基于岩相组合进行石油开发地质研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