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和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基于地理学的德州模式思考

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新型城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从地理学研究对象—人地关系的角度,对经济发展及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内涵进行解读,在对德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两区同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两区同建与农民“失地”、两区同建与农业“失色”、两区同建与文化“失遗”、两区同建与生态“失衡”、两区同建与社会“失稳”、两区同建与组织“失调”等问题。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乡村地区的领域边界也进入不断重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微观视角,选取广州市旧水坑村为案例,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领域化与边界重构过程进行了案例考察。通过对旧水坑村的案例调研发现,随着村庄经济实力的增强,村庄领域边界由清晰、封闭转为模糊、疏松多孔,并产生了行政、市场、社会领域的分化。
基于基础设施的相关内涵和性质,从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构建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间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与格局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变异系数以揭示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运用泰尔指数来测度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利用生态位理论,以广州市城市不同功能维度为研究对象,在各功能污染指数与适宜度指数的基础上,探讨近十年广州各功能维生态位的动态变化规律:(1)2004-2013广州市自然功能维中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污染生态位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绿化适宜度生态位呈上升趋势;(2)2004-2013广州市经济功能维中各指标生态位呈下降趋势的是一产和二产,三产则呈现上升趋势;(3)2004-2013广州市社会功能维中各
明清时期,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主要由县级政府、乡绅和乡民组成。县域成为行政区划最小单位,而国家权力很难渗透到乡村领域,乡绅作为乡村社会的主体在乡村管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领域性是分析空间管治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领域的视角,分析乡村管治中各主体的作用机制。
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文地理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人文地理学者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一般集中在评价与表征等方面,而对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在的制度原因等社会因子的讨论相对较少。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到近年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城市经历了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转型,城市空间全面重构,居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由经济增长、空间扩展逐步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精细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关研究说明,城镇群是当前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重心所在,城镇群发展模式也是新时期区域经济社会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关专家呼吁科学培育大中小不同层级和梯度发展的中国城镇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会议
开放区是新国际劳动分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作为中国大都市区一种空间生产组织,开发区是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我国大多数开发区的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竞争力不高.2008年以来,伴随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开发区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转型已成为开发区的必然之路.
会议
不透水面是指对水不能快速入渗到地表以下的、人工建设而非自然形成的覆盖类型的总括,是进行城市区域扩张研究,综合分析其环境效应的重要评价因子。江苏省是全国三大都市圈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扩展状况对研究我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会议
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优化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形成高效协同的空间开发秩序,提高国土空间运行效率,确保国家国土安全,对推动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