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成立70周年暨“土壤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准确评估土壤侵蚀的碳“源/汇”角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侵蚀作用对全球碳循环格局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水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格局以及有机碳库动态过程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系列问题及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滇池流域大棚种植中磷肥随大棚下渗进入地下水,是导致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的磷素非点源农业污染。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及生物性状,吸附土壤中的磷肥,减少磷素迁移流失。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结合实际农业生产的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滇池流域大棚土壤中磷素利用流失和小白菜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田种植中存在的土壤基础肥力低,地力恢复慢及连年种植马铃薯等忌连作作物引起的土壤结构恶化等农业生态问题,通过选用天然土壤改良剂(腐殖酸、羊粪、膨润土)及高分子有机合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和土壤微生物制剂(生物菌肥)等多种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剂改土效果研究,取样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紧实度及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等性状指标,并分析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燕麦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蕴含着巨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青藏高原三种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腐殖质碳、团聚体碳以及胡敏酸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经营的落叶松人工林(LP)、经中幼林抚育间伐形成的落叶松疏伐林(TL)和经引入阔叶树种白桦形成的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L)为研究对象,于2014 年5 月、7 月、9月用手检法调查三种林分凋落物层和0-10cm、10-20cm 土壤层的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性质,对比研究不同林分结构落叶松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
灌丛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植被类型,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对库区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虽然对灌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类型植被土壤的养分特征进行研究,但是主要灌丛类型间的养分差异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以库区8 中主要灌丛类型为对象,在群落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和pH 进行比较研究。
以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粉煤灰充填、煤矸石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预复垦5 种方式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cm 耕作层,煤矸石充填较其他方式对复垦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效果更显著,分别达28.07mgkg-1、45.15mg kg-1、1.14%.
会议
采用两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4 个施氮水平(玉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马铃薯N0(0 kg/hm2)、N1(62.5 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间作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分配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以2013-2014年哈尔滨生物炭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推荐施肥(NPK)、推荐施肥+生物炭6Y(15.75 t ha-1,BC6Y)、推荐施肥+生物炭12Y(31.50 t ha-1,BC12Y)、推荐施肥+生物炭18Y(47.25 t ha-1,BC18Y)对东北黑土区豆/玉轮作下土壤物理质量指标的影响.
肥料偏生产力(PFP)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杂交稻糯稻间作主要种植区三个县(市)6 个乡12 村共90 个农户的田间访问和随机问卷调查,获得了云南省杂交稻糯稻间作施肥的基础资料,并从肥料施用的偏生产力(PFP)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环境介质中的可溶性有机氮,尤其氨基酸类。而且,有些植物利用氨基酸的效率可以与铵、硝相当或更高。所以说土壤氨基酸、多肽类在地球N 素循环中有重要的地位,是供给植物必需营养的潜在氮库。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