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l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价值变化为基点,综合考虑供求双方,采用数据解析和实证分析,探寻大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优化大豆种植布局,进一步加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品大豆种子的研发,从源头提高国产大豆的种植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规范国内大豆及其加工品市场,转变国产大豆经营方式。
其他文献
农村三产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一个新的系统性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关系网络视角,首先,利用扩展的JM模型,构建了一个以融合效应为基础的“关系一互动一协同共享”农村三产融合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了农村三产融合网络的治理逻辑。其次,根据农村三产融合网络的治理逻辑,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农村三产融合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为农村三产融合的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这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农村工作规划了新的方向.2017年以来,四川全省各市区以"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融合、可持续"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本文基于2017年4-6月期间对蒲江、新津、资中、广安、罗江、崇州、眉山、乐山、荣县
本文针对河南省和黑龙江省两省的6市12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对两省初步掌握了全省依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及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要素结构变化的估计方法以及估计结果,展示并分析粮食产出增长的分解核算结果,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政策涵义。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遵循着普遍性的规律,中国农业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范式.简单归纳,处在城乡转型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农业呈现三种不同的发展范式相互共存,即小农经济发展范式、规模农业经营范式、特色效益农业范式.中国地域横跨三级阶梯,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三种发展范式都不同程度地分布、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它们在不同阶段既凸显着其合理性,也表现出其固有弊端,同时大致表现出以小农
本文阐述了当前新疆棉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应加大宣传转变棉农对机采棉的认识,采用面积补贴的方式,而不是使用产量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国产彩棉技术装备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使用棉花价格保险替代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和乳制品生产区域,奶牛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因此,无论在奶牛养殖还是奶牛保险的发展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内蒙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奶牛养殖户的微观实地调研,探讨奶牛保险政策对参保者养殖损失的影响,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全国奶牛保险政策、促进奶牛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本文通过构建均衡移动模型来模拟目标价格变化对中国大豆市场均衡产生的效果,进而分析对政府财政支出和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市场开放程度、进口依存度以及产品供给弹性等条件,并非适合任何产品市场,支持大豆产业应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大豆单产水平,普惠性补贴将更有利于东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
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和粮食产业发展实际,未来江西粮食产业可遵循“质量创新兴粮、品牌文化强粮”新发展理念,注重生产前端和产品价值后端提升,开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本文阐述了多元目标约束下的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制定要统筹兼顾多元目标,健全农业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基础信息体系建设,降成本调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