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方略的转型研究 ——以党史上的两个“文化纲领”为例

来源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报业集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纲领。一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 出的;一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两个文化纲领都坚持了文化形态的三原则,即“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位的文化建设任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特质与内涵的差异。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信访制度建设取得不少成就,如信访工作法制化进程迈出重要步伐, 信 访渠道更加畅通, 创新了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等。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信访工作制度还存在一些 不足:信访工作制度应具备的多元功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地发挥;同级但职责不一的信访机构之 间缺乏整合机制,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门制度建设不平衡;信访工作的考核责任制设计 存在偏颇;信访和维稳工作理念存在偏差,对上访人员的处置思路存在
“城市病”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通常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显现,并有可能在 城市化率处于50%—70%时集中爆发。2011 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过半,须高度重视“城市病”防 治。我国“城市病”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安全基础脆弱、 社会矛盾凸显。“城市病”的主要成因是: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病”多发具有客观必然性;发 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偏差,是“城市病”的症结所在;城市
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轨迹的影响以及 山东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城镇化与反城市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对逆过程,在社会主义法治和市场经济尚 未完全成熟的今天,城镇化进程与反城市主义逆流必然会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为顺利解 决此类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共同行动起来,努力找寻破解这些社会管理问题的方式,以便 能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应对提供范式指导。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平等、友爱、诚信、宽容等基本特 征。平等的人际关系要求社会成员要互相尊重。友爱的人际关系要求社会成员要互相关爱。诚信 的人际关系要求社会成员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利益的双赢。宽容的 人际关系要求社会成员坚持我与为他的有机统一。
农民市民化既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基本途径,又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 会系统工程。其过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从目前形势 看, 我国要实现农民市民化,扔面临着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重重问题,因此, 有必要采取各项策略,解决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人民的幸福感受是一个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相互调配、相互作用的指标,既有主 观判断,也有客观条件的不断满足。但是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之后个体的幸福感却与社会是 否公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主要是社会分配公正、机会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社 会公正既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公平正义问题不仅是当代学者所关注的事情,中国古代 的思想家孔子也在特定的领域对这些问题作出过解答和建议,探究孔子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利于推 动公平正义思想的研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实际提出的伟大决策,但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开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 尤其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逐渐凸现,多元 化的利益主体基于各自利益之间的纷争层出不穷,社会不满情绪逐步扩大,利益的不均衡已经成 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利益协调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为消解
近几年来,由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行政行为失范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的农村群 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农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进行 分析,并提出其治理对策,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