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村的进化

来源 :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环境与能源危急的形式,“节能减排”等消极对策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人类自身需求与环境和谐健康发展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依赖生态学的发展.生态村发展到今天,在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主义生活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成绩,同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有望发挥更为积极、有力的作用.本文结合“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设计理论,提出对生态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即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技术,将生态村建设引入到更高层级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中.
其他文献
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虽然近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破坏文化遗产价值的做法,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文章通过对原真性保护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原真性保护的内涵,说明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同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为例,探讨了统万城遗址进行原真性保护的思路和途径,旨在探索在遗产保护中如何通过原真性保护的方法进
近年来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遵循历史文化脉络的城市设计方法成为旧城更新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成都市新都旧城区城市设计实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探寻文化与城市自然生长演进的契合关系,制定城市更新策略,完成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塑造,延续城市空间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与竞争力.
本文从深圳某普通街道入手,通过对其使用情况、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并依据作者提出的“环境—人群—设计”三角形循环结构以及“设计—环境—需求”曲线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当今大量存在的“未设计”城市环境如何与人的使用需求相互作用,并提出相关改善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转轨、社会改革深化、收入调节不力、保障制度滞后导致了低收入阶层的持续扩大,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压力.并由此促使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分析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境入手,对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了回顾及反思,提出探索低收入阶层住区的社会空间环境问题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社会分层、居住隔离、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
城市地下空间是作为地面空间的补充,在城市规划布局中通过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拓展扩大城市容量,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环境、交通、舒适性的需求,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是评价居住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居住环境的观点来看,表示舒适性的指标主要偏向于实体环境状况,我们通过了解在该环境中居民的感受,对其心里感觉尺度和实体环境状况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以大连市大有恬园住宅小区为例,首先采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确定的评价舒适性的各项指标,通过对其舒适性各项客观指标进行实体评价,得出客观评价结果.然后借助问卷调查方式取得居民对住区舒适性满意度的主观评价结
从1976年的第一届人类住区会议到2008年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三十年的会议主题发展历程如同风向标,指引人们不断更新视角,把握人居环境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趋势.针对世界城市论坛主题的演进,归纳出其中所反映的人居环境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影响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安全已经是现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济南“7·18”暴雨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总结,提出了我们以后在规划工作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安全规划工作有所裨益.
“混搭”这一流行词蔓延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设计领域也悄然兴起混搭热潮,并带有自己的特点.本文针对混搭概念的界定、混搭在城市设计中的现实可行性和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混搭城市这一个初露端倪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从设计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且由于更多、更广泛意义上的参与,设计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研究关于混搭城市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得城市设计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上切实可行、成果上创造出宜人的城市空间,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背景的变革对城市(或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本文以肇庆市中心区域为例,按照“区域背景变革的描述——区域背景变革带来的相关影响分析——城市应对策略”的路径,探讨了肇庆市中心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策略,如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产业发展策略、空间区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