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鲚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资源保护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刀鲚(Coilia nasus)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是我国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与长江鲥鱼、河鲀并称为“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捞过度、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导致刀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野生资源量锐减。本文综述了刀鲚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刀鲚资源保护、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方法:刀鲚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为形态学、蛋白质及分子三种水平。在形态学水平,主要采用框架法和形态综合分析法进行分类。蛋白水平主要采用同工酶法。分子水平采用RAPD、AFLP、ISSR和mt DNA法进行分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刀鲚群体遗传多样性保持较好水平,仍具有很好的进化潜力,但是由于缺乏先前的资料进行比较,加之近几年的渔获情况表明刀鲚捕捞量逐年减少,年龄日益缩小,鱼体也更趋小型化,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经有所降低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降幅。结论:鉴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今后还应继续深入开展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以期从整体上掌握其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同时可以更进一步对刀鲚群体进行分类鉴定,统一长久以来在刀鲚分类问题上所形成的不同意见,同时更好地了解物种的进化历程、环境适应机制以及种群分布等,为更好地开展刀鲚群体的资源保护工作进而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根据2009-2014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山东段及其河口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水调沙运行对黄河山东段渔业资源损失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评价了调水调沙前后水质、水生生物、鱼类资源和栖息地的变化.结果 表明: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下游山东段形成窄深河槽,最小平滩流量达到3500m3/s,河滩地植被失去了与黄河的连通性,减少了鱼类摄食、栖息和产卵场所.塑造异重流后向坝下游推进高含沙洪水,黄河
会议
中层鱼主要是指栖息于海洋中层(200-1000 m)的小型游泳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除北极外的世界各大洋海域,资源量极高。昼夜垂直迁移习性是中层鱼最显著的生态特征之一,即夜间迁移至海洋上层摄食,白天则下沉到海洋中层并排遗。其迁移模式主要包括强迁移、半迁移、被动迁移和非迁移四种。通过昼夜垂直迁移,中层鱼将海洋上层的物质和能量转移至深海,对维持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中层鱼昼夜垂直迁移研究已有50
河口近岸水域生境脆弱,高强度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会对生态环境以及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黄河口渔业资源调查为例,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主要经济鱼种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优势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体重为调
为了评价黄河口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年代及2000年代的历史资料,采用Karr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指标体系水质健康评价原理,依照黄河口水域鱼类区域组成特征,从鱼类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体、鱼类耐受性和营养结构等方面提出了20个候选指标并结合各指标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初步构建了黄河口水域
为了科学评价黄河山东段及河口鱼类资源现状,作者于2009-2016年连续对黄河山东段及其河口的9个监测地点,实地调查渔船、网具和作业天数,选择不同河段代表性渔具(流刺网和电捕)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河段在不同捕捞季节渔获种类和渔获量有显著差异,鱼的种类数和资源量变化随着河流梯度而增加.黄河山东段主要经济鱼类为鲤、赤眼鳟、鮻、鲢、鳙、鲇、乌鳢、草鱼、翘嘴鲌、鲫和花鲈等11种,5月干流
会议
本文依据2013-2015年在浙南洞头海域进行的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跟踪调查监测数据,结合2011-2012年该海区的调查数据,开展其放流效果的评价.结果 表明:(1)2013-2015年累计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1621.483万粒,实验的孵化率平均尾50%(孵化率范围25%(?)0%),孵化后的幼体生长迅速,当年的月增长率为11mm/月、21g/月;(2) 2013-2015年放流海域曼氏无
会议
圈养群体建设是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传统繁育场为珍稀濒危鱼类提供了庇避难所、资源补充或再放归的苗种来源,为资源的恢复带来了希望.然而,传统养殖环境的单一性和人工选择会使得圈养动物很容易导致产生行为上、生理上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或自然繁殖等生物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物种保存、资源恢复等保护目标的最终失败.以保护为目标的传统养殖模式、养殖设施及养殖环境的改革将是未来珍稀濒
为开发新型人工鱼礁,达到降低制备成本,提到鱼礁强度,废弃物综合利用,试验利用钢渣混凝土制备出高强度人工鱼礁,其中钢渣:河砂:熟料配比为3.95∶ 1.77∶1的混凝土试样,标准养护3、7、28d抗压强度最高,28 d抗压强度达到59.8Mpa.研究钢渣混凝土人工鱼礁溶出的重金属浓度及其对海水PH值、COD等具体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放人工鱼礁后,海水中Cu、Pb、Cd的浓度均有升高,Cr的浓度有
根据2015年湛江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海洋水质环境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呈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为DIP和DIN,超标区域多为湾内河口海域,这是由于陆源污染通过入海河流直排到雷州湾的原因。针对雷州湾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大的情况,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荧光色素标志法,对体重为6.5(±1.51)g,体长为7.10(±0.50)cm的赤眼鳟进行标志放流,并对每月回捕赤眼鳟的生长、食性及性腺发育进行研究,以评估放流的效果.结果 表明:回捕赤眼鳟的荧光保留率仅在标志放流后的前6个月内维持在50%以上,随后下降至较低水平;回捕赤眼鳟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16L3.019,且幂值接近3,为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