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中药化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ret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炮制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变化存在差异性.本文从中药炮制前后图谱定性比较、质谱联用等技术鉴定成分和含量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科学规范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其他文献
微乳色谱法是以微乳为流动相的一种新的色谱分析的方法,包括微乳液相色谱(MELC)、微乳电动色谱(MEEKC)、微乳薄层色谱(METLC).近年来微乳色谱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现综述微乳色谱法在中药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以毛蕊花糖苷为指标性成分,比较九蒸九晒地黄,三蒸三晒地黄和市售熟地含量差异;以毛蕊花糖苷和梓醇为指标性成分比较新加坡地黄和市售地黄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方法.结果:古法炮制和现代工艺加工的地黄饮片毛蕊花糖苷和梓醇含量差异明显.结论:为保证地黄饮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深入考虑地黄饮片的指标性成分.
采用HPLC法测量一煎和二煎合并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药量,以提取过程近红外透射光谱作为过程状态变量.工艺参数变量、物料属性和过程状态参数组合共为自变量,指标成分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提取产品质量预测模型,建模结果良好,表明多源数据融合建模优于常规模型,可较好控制丹参提取液质量一致性.
中药陈皮、青皮其质量控制多以单一黄酮类(橙皮苷或柚皮苷)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很难全面系统地评价质量.本文采用RRLC法测定不同地区的陈皮、青皮中柚皮苷、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圣草次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购的两种药材的黄酮含量均有一定差异;陈皮、青皮中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差异很大,反映了皮类中药不同成熟程度对黄酮成分含量的影响及二者在功效和临床应用上有所不同的合理性.
目的:建立党参多糖含量测定方法,为制定党参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水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对显色波长及时间进行考察,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党参多糖的含量.结果:无水葡萄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均在490nm处有最大吸收,显色反应在20min时吸光度最大.葡萄糖在1.3370~13.3703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7);平均回收率为:97.39%,RSD为1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点.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炮制处理后,均称为饮片.因此,炮制的不同工序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维药驱虫斑鸠菊中紫铆素和紫铆查耳酮含量的方法.方法:以紫铆素和紫铆查耳酮为对照品,以乙腈和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0nm,流速1.0mL·min-1.结果:本法中紫铆素和紫铆查耳酮的进样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1、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80%、99.00%,且RSD小于2.
矿物药是中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矿物药鉴定及质量控制相关技术进行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矿物药定性定量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对矿物药硬度、疏松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鉴定,利用显微直接观察,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各种光谱法及联用方法.矿物药现代研究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存在问题颇多,本文综述予期为矿物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采用近红外透射技术,在线监测甘草提取过程中甘草苷和甘草酸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以HPLC测量值作为参比,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并结合SiPLS变量筛选方法建立提取过程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NIR定量校正模型.结果:甘草苷和甘草酸分别经Savitzky-Golay9点平滑(SG9)和Savitzky-Golay11点平滑(SG11)预处理方法所建立的模型最优,其决定系数均在0.95以上.结论:本方法实
农药残留问题是阻碍中药走向国际的阻碍,因此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势在必行.本文简述了中药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分类,重点阐述了中药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