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S油田油藏古生菌硫酸盐还原功能分析

来源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生菌,它们能够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利用硫酸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本文借助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渤海S油田内源古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古菌:热球菌(Thermococcales)、古生球菌(Archaeoglobales)、脱硫球菌(Desulfurococcales).此外,本文通过构建aprA、dsrA、dsrB等硫酸盐还原功能基因的分子进化树,获得了这些功能基因在古生球菌中的丰度,发现古生球菌的占比在dsrA、dsrB中呈现优势.本文为治理油藏深部硫酸盐还原反应引发的酸蚀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在油气生产中,井口主控阀门的损坏会造成安全隐患、影响油气开采,暂堵油气井口以更换损坏的阀门是治理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井口换阀暂堵技术进行整理总结.综述了机械暂堵、冷冻暂堵、凝胶段塞暂堵等油气井口换阀暂堵技术的工艺原理与应用现状,对比了不同暂堵技术的特点,总结了现有换阀暂堵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展望了磁流变液在油气井口换阀暂堵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讨论认为,目前常用的几种暂堵技术各有优缺
针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温度高、孔渗中等,特高含水的聚驱后胶结油藏条件,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的粘弹性、界面特性、长期热稳定性、注入性、运移方式及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粘弹性较聚合物高30-50%,界面张力处于10-3mN/m数量级.老化180d,粘弹性保留率为80%,界面张力仍处在10-3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驱后提高双管并联胶结岩心采收率16
春光油田地层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化学排砂解堵成本高,对地层伤害大;氮气泡排负压排砂解堵作业因负压设计不合理,排砂解堵成功率低,对解堵负压设计提出要求;实施负压排砂解堵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最小负压、最大负压和最佳负压.计算负压的模型很多,而油井解堵中应用比较少,实际应用中基本都是在参考负压射孔和水井负压解堵的模型和经验,尤其在疏松砂岩防砂解堵设计中,负压解堵模型和经验更少,作业中未得到大量应用;经过
受限于海上平台空间,海上油田调剖工艺不同于陆地油田.常规的干粉聚合物凝胶体系须提前配液,配液流程复杂,费时费力,不利于海上平台操作.为此,本文研究出一种由速溶型乳液聚合物和改性酚醛树脂交联剂组成的在线调剖凝胶体系.室内研究了乳液聚合物的溶解速率,考察了组分加量对凝胶体系成胶时间和成胶强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凝胶体系的温度和矿化度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乳液聚合物在15min内可完全溶解,凝胶体系的聚合
北特鲁瓦油田为弱挥发性层状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裂缝发育,该油藏天然能量开发后地层压力保持程度低,转注水后水淹水窜严重,形成优势水流通道,含水快速攀升,产量快速递减.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优选优势水流通道发育的典型井组,制定注水井调剖试验方案,实施调剖试验方案及跟踪调整,方案实施一年后,应用生产动态法、吸水指数法、示踪剂监测和试井解释法对深部调剖试验效果进行初评价.结果表明,注调剖剂后吸水能力减弱,水推
新疆稠油油藏各区块经历开发初期的蒸汽吞吐后转入蒸汽驱,目前为止存在各种开发问题,现场试验区采用CO2辅助蒸汽驱来探索其开采潜力.而室内物模实验耗时费力,各参数之间难以有效对比.因此在物模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数字化模型来进行多参数对比.本文在稠油油藏CO2辅助蒸汽驱油物模实验基础上,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自动拟合技术,对岩心物性参数及CO2辅助蒸汽驱驱油模型参数进行反演,建立稠油油藏岩心CO2辅助蒸汽驱油的
随钻电阻率探边技术在地质导向中可以高效识别储层边界,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在碎屑岩储层水平井跟踪中已有广泛应用.对于让纳若尔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扩边区构造解释精度较低、储层横向变化大、储层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仅依靠电阻率探边技术进行储层追踪难度较大.利用高清多边界探测分析储层地质和测井响应特征有效追踪地层倾角变化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电阻率成像、中子和密度测井与气测录井对应关系,识别碳酸盐岩储层
三元复合驱作为能够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进入主段塞中期阶段后注入困难现象极其普遍,采出井产液指数受注入能力下降影响同步出现较大幅下降,一定程度制约采收率进一步提升的作用与效果.以大庆油田杏A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强碱三元复合驱室内模拟渗流实验,借助薄片分析、电镜扫描、γ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渗透率及化学元素组成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现场渗流环境下注采井之间不同部位三元驱替过程中矿物组分变化
火驱作为稠油油藏蒸汽开发后期的接替技术正逐渐被认可.准噶尔盆地HQ特稠油油藏在注蒸汽开发后期成功实施了火驱先导试验,火驱前后主力储层含油饱和度由23%-50%降低为1.5%-5.8%,其中高渗砂岩储层(1000mD)和低渗砂砾岩储层(200mD)均实现了动用,由此说明,储层在不同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条件下均能点火和燃烧.为研究火烧驱油动用储层下限,开展系列燃烧管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为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是水驱开发后期,老油田改变油水赋存状态、补充地层能量以及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的一种有效开发方式.轮古油田目前已投入开发31年,随开采程度加大,开发矛盾逐步突显,注水失效,剩余油呈阁楼状分布,常规开发手段难以动用,急需通过注气有效动用.本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评价各个关键参数的重要程度和对地质、油藏、工程条件的依赖程度,最终得到碳酸盐岩油藏注气的地质选井标准.使用该方法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