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盆地厚煤层成因分析-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厚煤层为例

来源 :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一个陆相断陷聚煤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是其主要含煤地层,本文利用岩心、钻孔资料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聚煤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Ⅲ煤组的煤相分析,对层序格架下厚煤层成因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在吴家坪阶时期中欧的南方二叠纪盆地被北方北冰洋的水所淹没.海侵不久之后,生物礁随即沿着碳酸盐台地南缘向海洋方向形成.另外,生物礁也出现在盆地内的水下高地,包括波兰沃尔什滕古高地.蔡希斯坦统的主要造礁生物是苔藓虫(在礁体低处占主导地位)和叠层石(在礁体上部占主导地位).
会议
微生物群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生命形式,其化石记录主要是硅质碎屑岩中的纤细的形式.叠层石是更加明显的微生物群记录,许多与此相同的纤细构造在碳酸盐岩中也是能够识别的,而这一事实可能现在已被遗忘.
会议
目前的论文强调Vindhyan(温迪亚)超群Koldaha 页岩组的层序发育特征,该组记录了一种强迫海退楔状体的出现以及楔状体底部伴生的不连续面。在研究区已经识别出10 种岩相,可归结为3种岩相组合,其古地理环境从滨外陆棚、临滨-前滨-海滩、到陆相冲积平原发生变化。
早白垩世是中国煤炭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的东南缘。对松辽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野外露头及钻井数据进行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调查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砾岩体底面以及沉积相转换面等,在研究区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5 个三级层序。
中国地质历史上有10 个聚煤期,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及新近纪.聚煤作用主要发育在华北、华南、西北、青藏、东北等5 个聚煤区.这10 个主要聚煤期与全球的主要聚煤期具有一致性,其中又以华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南晚二叠世、华南晚三叠世、北方早-中侏罗世、东北早白垩世等5 个时期的聚煤作用最强,相应含煤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中国
会议
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微沉构造)在晚二叠世大绝灭后的浅海海相环境中常见,但在陆相生态系统中则鲜有报导。本文报道了河南省宜阳地区早三叠世河湖相地层中的微沉构造。
古地理演化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构造活动,后者会引起古地理海拔高度的差异.大地构造作用一般受到内动力作用的影响,但是地震在没有内动力大地构造作用的地方也能发生.这一观点可以通过在没有褶皱和断层的地方仍然有震积岩存在来证明.形成这样的震积岩的地震肯定是外动力作用造成的.我们在拉脱维亚找到了这样的震积岩.
会议
晚二叠世时期滇东黔西地区广泛发育有薄而稳定的粘土岩夹矸,以往研究认为这些夹矸是由同沉积的酸性火山灰蚀变形成。云南东部的宣威地区发育有晚二叠世最顶部的一层煤——C1 煤,煤层内包含两层火山灰蚀变高岭石粘土岩夹矸,根据夹矸中蠕虫状的高岭石集合体以及发育有典型岩浆成因的震荡生长环带的锆石等矿物特征,推断C1 煤层夹矸正是火山灰蚀变高岭石粘土岩夹矸(Tonstein),进而推断成煤期可能受到过火山活动的影
通过研究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认为四川盆地早志留世龙马溪期为水体循环受到限制的海相陆棚沉积环境,处于一次三级海平面的下降阶段,并伴随两次次级(四级)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且每次次级海平面变化均从快速海侵开始到缓慢海退结束,形成两个对应的沉积旋回。
The production,transport,deposition,and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profoundly implicate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affect the inventory and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and alkal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