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江苏梅汛期暴雨日和非暴雨日天气合成对比分析

来源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tml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江苏省2003年梅汛期的暴雨日和非暴雨日作为对象,利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从天气学、热力学、动力学三方面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特征。发现虽然所选样本都处在梅汛期中,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却有各自不同的天气形势、热力参数、动力因子,不仅其场量有着本质区别,所计算的物理量因子也符号相反。这说明如果在日常预报中引入各种物理量参数,对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大有好处。
其他文献
通过普查、分析花园口站洪峰流量≥4000 m3/s的黄河中游洪水过程,着重分析了洪水过程中小花间区域致洪暴雨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归纳出造成小花间洪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鞍型场和台风倒槽两大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该预报模型在2003年进行业务试验时,对黄河秋讯期间发生在小花间区域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晋、陕、蒙交界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层增厚,负值层达到500 hPa;MPV1负值增大,达到-4 PVU,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而暴雨前对流层中高层MPV1负值大幅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增值。暴雨是在对流层高层MPV1大负值向对流层中层发展,和对流
本文利用MICAPS 2.0系统资料和实况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对2003年6月9日发生在朝阳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发现:热带、副热带和西风带环流系统的有利融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高空冷涡稳定少动,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进的短期活动明显。致使朝阳发生了历史同期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对2000年7月13日紫阳、镇巴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暴雨和2003年8月23日~10月4日渭河流域(二华夹槽地区)的连阴雨中的暴雨从环流形势场进行对比分析,对三场洪灾暴雨造成的后果做进一步反思,强调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现大的洪涝灾害,防范意识的提高,将可以极大的避免灾难造成的损失。
在承担“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暴雨洪水灾害等级预报方法,利用有限区域中尺度模式提供的降水量预报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10个流域的面雨量及洪水等级,在2003年陕西特大暴雨洪水灾害预报中投入业务应用,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本文应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的区域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西南低涡是暴雨开始后才生成的,但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气效应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而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的耦合又使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和维持,给盆地带来更强的降水。
利用武汉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发生在江汉平原一鄂东北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共有4个中尺度风暴,风暴A对应的流场为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汇合流场,在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生命史达10小时之久;风暴B、C、D是与中尺度低涡有关的三个相互联系的风暴,生命史均为3 h左右。
对2003年6月25日南昌特大暴雨的环流形势、部分物理量作初步成因分析,并在不同初始边界条件下分析其模拟结果,力图对模式改进和预报特大暴雨的着眼点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本文对2003年9月20日出现在福建中南部的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分析表明,远距离转向北上的“彩云”台风对暴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它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促使了地形性低压的发展和西风带低槽的加深,加强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侵;台风西侧外流下沉气流向西的流出气流加强了中尺度低涡的低层气流流入,并与暴雨区的上升气流构成次级环流,加强了对流云团的发展。冷空气的南侵对暴雨的发生起了关键的触发作用。
2003年4月17日,山东省济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春季暴雨过程。卫星云图表明它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两次连续发展造成的。天气分析显示,这次4月中旬黄河流域MCC的发生条件和MCC多发期的盛夏7、8月份相同,也产生在大尺度的暖脊中,并且有西南风低空急流向MCC发生区输送暖湿空气。这种条件的出现是和该年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相关联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和强对流型风暴相似,在MCC的前沿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