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武都灾后重建地质安全与资源保障程度评估

来源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陇南武都许多城镇与乡村造成了重大毁损,灾后究竟在原地恢复重建或异地迁建,是极其重要且十分紧迫的问题。作者从地质安全性与资源保障性结合的全新角度,利用已有详细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水资源、土地利用等资料,结合最新的地震(余震)、地震后卫星遥感解译、航空遥感调查、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现场相关调查等取得的资料数据,根据地震断裂活动性及地质灾害易发性,论证陇南武都地质安全性;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等因素评估灾后重建的资源保障程度;再将地质安全性与资源保障程度结合。综合评估灾区重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生产方式规模与水平不变情况下,总体上陇南武都水土资源基本有保障,但仅仅极少部分地区安全有保障,如采取提高建筑防震标准及有效治理与避让地质灾害条件下,陇南武都境内绝大部分村镇可在原地规划重建;陇南市区所在地发展空间及其有限且地质安全没有保证,应将陇南市搬到成县县城异地迁建。
其他文献
以某公路边坡为例,对交通荷载下边坡的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在分析边坡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边坡的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边坡在不同车速引起的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岩土边坡对交通荷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动态响应,车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动荷载对边坡岩土性能将产生弱化作用以及边坡可能产生疲劳失稳问题。边坡对动荷载的响应程度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动态响应最大值发生在
造山带复杂的地质环境导致深埋隧道建设中经常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岩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岩爆预测研究简要回顾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岩爆灾害的预测途径。认为在岩爆预测过程中,应加强深埋隧道岩爆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研究;加强造山带深部原始地应力与开挖应力的叠加关系以及隧道施工过程的二次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加强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集成,将造山带地质演化、工程地质环境的形成过程与
针对受上部煤层采动影响的底板运输巷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巷道顶板和两帮的裂隙随采动压力变化的分形演化规律。试验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底板运输巷道围岩内开始产生裂隙并不断扩展和贯通。运用分形理论定量描述了巷道围岩的损伤破坏程度,表明随着采动压力的变化,巷道围岩分析裂隙网络出现升维。研究结果为制定巷道支护方案,优化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研究了各向同性介质在两向不等应力场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弹性、弹塑性应力场与洞周围岩位移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低地应力状态下地下洞室弹性、弹塑性围岩应力场应力与弹性、弹塑性围岩周边位移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地下洞室围岩最大允许位移量计算公式,重点研究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弹塑性解析解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首先计算出弹塑性围岩洞周最终位移值,然后与按洞周最大允许位移量公式计算得出的位移量值
燕山-喜山期褶皱、构造应力场、洞室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协调,对锦屏Ⅰ级电站地下厂房区域洞室群开挖卸荷变形起到了联合控制作用。要深刻研究大型地下洞室工程或大型边坡工程卸荷变形破坏机制,必须首先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工程附近的地层弯曲褶皱规律,探讨褶皱的结构性强度对工程附近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基于我国煤矿重大突水事故多为断层和陷落柱突水、且常发生滞后型突水的事实。在分析总结典型突水实例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高水压下构造破碎带突水模拟实验。得到了不同充填物类型构造破碎带,在1-5MPa的水压下,充填物冲出量、突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水压小时构造破碎带突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在高水压下突水量经过由小到大变化过程。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煤矿突水实例特征,提出高水压条件下构造破碎带突水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其重点是地质体三维模型、三维数据结构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当前GIS三维地层建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Delaunay三角网和地层的三维四面体模型构建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地层模型,并在VC++6.0开发环境下,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ization Toolkit(VTK)初步实现了简单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主要模块。结果表
目前岩体质量分级体系在边坡、隧道等各类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对于结构面的研究仅在其规模和性状上进行过一些研究,尚未就其质量分级进行过深入探索,本文在介绍目前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CSPQ体系(the Classification ofstructural P1ane Quality),该体系通过提取影响硬性结构面的各种要素,赋权评分,对硬性结构面进行质量分级
岩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损伤。现有的损伤力学研究观点和理论都是基于某种假定(或简化)对岩石、混凝土损伤演化进行研究,很难从本质上对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进行描述。本文尝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采用热力学和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岩石、混凝土受载条件下的损伤演化问题。应用协同学的绝热消去法得到了岩石、混凝土材料考虑初始损伤条件下的非线性力学模型,研究岩石、混凝土破坏过程中的相变问题,并
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主要因素,提出一些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防治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