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体系规划理论初探

来源 :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ad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城市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初步探讨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与结构和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的指导下,选择城市中能够承担避震减灾功能的公园绿地进行科学定性、定位、定量,构建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体系的理论及规划要点.
其他文献
对于以设计为核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在其学科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和当今日益复杂的实践问题面前,研究的作用逐渐凸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风景园林界关于研究的探讨,阐明了研究的本质在于建构理论,教育和社会服务虽然可以是研究的对象,但从方法本身而言不是研究,学科传统中对研究的忽视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作者还总结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并提出通过完善研究领域,注重研究方法以及构建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三位一
大众媒体的传播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为人们创造着交流信息、知识和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观看景观、想像景观的方式和“在线乌托邦”式的民主参与方式.但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技术有其边界,一个单独的技术不能创造社会,大众媒体本身并不能禁锢人的思想或者使社会文化自动走向民主,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的一部分,为政治和社会领域提供针对一定社会不平等的技术良方,为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干扰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影响到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恢复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与功能,对湿地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湿地恢复的概念和具体策略入手,结合秦皇岛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团的规划设计,探讨通过对水系的整治与水质净化、植被群落和鸟类栖息地的营建,以及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积极恢复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景观类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城镇发展的一条重要改革之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如何注重城乡绿地的资源整合,将城镇的生态效益最优化,特别是对快速城市化城镇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调研以及相关文献、案例的分析,对我国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提出了一些思考.
工业革命后全球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都进入到了客观理性的公式时代.在这个用数学符号表达和衡量一切的时代中,感性的传统中国园林受到了巨大冲击与驳斥,便开始了自己头昏脑胀的碰壁,妄想通过附和大流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可在贱价抛售媚眼的时候,中国园林那双清秀的双眸便再也看不清自己身在庐山,更不知路在何处.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工业旧厂区的更新利用开始予以关注.唐山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保留那些处于特定地段并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厂区或其重点部分,改造更新为城市公园.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区域内的湿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规划探索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恢复建设,以求达到生态与经济的结合,形成结构、功能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的生态系统,为湿地生态恢复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近年来,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以“最少的人工介入,最大限度的自然保护”来合理规划湿地公园,使之更好的发挥“地球之肾”的生态功能.本文以乐亭古滦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依托,尝试寻找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途径,遵循地域文化,充分利用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塑造人与自然双重美的环境.
本文通过对景观亲和性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安全性、舒适性、社会性、生态性四个方面建立居住区景观设计亲和性的评价体系,并以南京御道家园为例,展开调查,通过结果的分析,从多角度对其景观亲和性进行评价,试图为居住区景观的亲和性设计提供借鉴.
石家庄矿区地处石家庄市西部井陉盆地,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绿地系统更新规划旨在梳理城市特色资源,将山、水、城、文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