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造林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onglia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进行了不同栽植方法、不同整地方式、苗木定植初始土壤含水量及微地形等对沙棘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多风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沙棘定植初始的土壤含水量对沙棘造林成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只有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3.8%时造林,或在造林时采取抗旱或灌溉措施,才能达到造林的目的,避免造林失败;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采用鱼鳞坑整地就能满足沙棘造林要求;采用截杆造林能有效提高沙棘造林的成活率;沙棘的生长量与整地方式和微地形有关,其生长量随着山坡上部至下部的土壤水分含量的递增而依次提高。
其他文献
构建了一套由二级溶气气浮、活性污泥、曝气生物滤池及活性焦吸附工艺组成的中试装置处理含大量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且氮磷元素缺乏的辽河油田稠油废水.试验运行185d,最终出水COD低于50mg/L,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水排放标准.环境电镜扫描表明反应器内微生物生长旺盛且无污泥膨胀的现象发生,微生物菌群主要为丝状菌和杆状菌;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表明活性污泥反应器内优势菌为
本文分析了内陆核电建设可能给水资源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核电站水资源的管理应分为三个层次,即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正常运行期的日常管理及突发性事故的水安全应急管理.对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论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前介入内陆核电站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及介入形式;内陆核电正常运行期的水资源日常管理方面,主要阐述了取用水要求、水处理及水质监测要求、专业人
呼伦湖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近年来呼伦湖水量骤减,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对其湖泊旅游功能造成很大破坏.选取人类对呼伦湖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小河口一带2007年水质实测数据,运用水污染损失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对呼伦湖旅游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呼伦湖水污染对该湖旅游功能的损害程度已接近中等水平。
本文建立了土地分类系统与河流地貌单元特征相结合的河流廊道尺度景观类型分类体系.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3S技术,发展了河流廊道尺度下考虑边滩、江心洲等河流地貌单元特征的景观异质性定量分析方法,可在河流廊道尺度上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从而反映河流廊道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分析和变化分析,并利用河流廊道尺度下的景观异质性定量分析方法对瓯江目标河段的景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影响其绿洲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加剧,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干旱对天然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日趋显著.基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绿洲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水分驱动的天然绿洲生态干旱及其演变特征,并根据生态干旱的内在和外在表现,提出了以NDVI、潜水埋深与植被生存临界水位、河流断流长度等为代表的内陆河流
磷化氢(PH3)是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气态载体,在光照条件下消耗,可能存在"耦合温室效应".本文研究了西南黄海海滨湿地芦苇带、盐蒿带、米草带和光滩带4个典型植被带磷化氢气体的释放通量,并测定了气体样品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浓度.结果表明,海滨湿地大气中普遍存在PH3气体,盐城温带海滨湿地的PH3释放通量为-230~276 ng/(m2·h),其释放过程可能是土壤释放与吸收两种作
非点源是影响地表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在主要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在基流分割基础上,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氮磷径流入湖负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2008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昌江和乐安江之和)、修水等五大河及博阳河、西河入湖氨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溶解态)分别为41074.81 t和9 114.9
以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问题为例,引入涝灾风险率评估多致灾因子条件下的涝灾发生概率,应用Copula函数建立了暴雨和外江水位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研究了在暴雨和外江水位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并用于排涝工程规模的调算.结果表明,考虑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更能真实地反映涝灾实际发生的概率;基于Copula函数构建的多变量联合概率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多种致灾因子的各种量级组合下灾害发生概率;对于相
寺沟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第13座水电站,河道来水量能否满足电站设计发电用水要求,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及水库调度.本文在分析电站上游来水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采用"典型年"法对寺沟峡水电站发电用水与来水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结论.
通过对黄土高塬沟壑区果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探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出了果园覆草、果园生草、果园套种、旱地果园穴贮肥水地膜覆盖、黄土高原旱地果园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生态果园建设、AGRI SC免深耕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技术等,对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