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苜蓿的秋眠性和其再生性、秋季的产量等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42个秋眠级为2-9级的紫花苜蓿品种4个生产年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秋眠级苜蓿生产件能的差异。结果如下:(1)各秋眠级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均呈现出第4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的趋势,其中第2生长年(2003年)天气温度较低和降雨过量为直接原因;(2)在郑州地区,4、2秋眠级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其余秋眠或半秋眠苜蓿产量也程度不同地高于非秋眠苜蓿,为该地区栽培选择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3)每年第1茬产量最高,依次为第2、3、4茬,第5茬产量最低,提示无论何种秋眠级品种,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早夏前三茬苜蓿的生产:(4)由于苜蓿的秋眠级和年干物质产量、CP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和CF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郑州地区非秋眠品种不应被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其他文献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PCV2,PPV和PRV的多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CV2,PPV和PRV基因序列,针对各自保守区PCV ORF2、PPV VP2和PRV gH各设一种特异性引物。首先进行单重PCR条件优化,然后再进行两重PCR条件优化,最后进行三重PCR条件优化,在同一样品中同时扩增PCV2,PPV和PRV三种炳毒的特异性片断,长度分别为950bp(PCV2),490b
本文应用RT-PCR方法从三元猪脾脏淋巴细胞中扩增出猪白细胞介素18(pIL-18)基因,经克降测序表明与已发表序列同源性很高,均为96%以上。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pIL-18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IL-18,为研究pIL-18抗病毒作用和免疫佐剂作用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将鸡Igλ轻链信号肽与pEGFP·C1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N端融合产生带有信号肽的中间载体pEGFP-C1-SP,通过对鸡Igλ轻链基因的定向克隆,构建了带有纯化标签的鸡Igλ轻链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均证明融合蛋白在COS7细胞的分泌表达。
本研究以矮小黄羽肉鸡为实验素材,根据己发表的人的BMP-2 CD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克隆并测定鸡的BMP-2 CDS序列,根据测定序列的对比结果对疑似突变位点处设定两对引物,用这两对引物对鸡的BMP-2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的PCR基因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中有多态性,第二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中没有多态性。
@@家畜胚胎的性别鉴定和后代性别比例的控制,是现代畜牧科学研究和生产的重大课题之一,它对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性别控制是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性别控制对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GcnBank上注册的短小乳酸杆菌S-层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法获得了S-层蛋白信号肽基因,将其克隆到pMDl8-T载体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为370bp,其中编码信号肽部分的90bp的碱基与GenBank中的完全相同,生物信息学分析也表明这是一段信号肽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也表明它具备信号肽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得到了短小乳酸杆菌S-层信号肽基因。
本研究采用ELISA对培养的不同种类细胞在不同诱生剂作用下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影响IFN-γ产量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ConA、PHA、ARV 3种诱生剂中,ARV诱生能力最强,ConA其次,PHA最弱:其最佳诱生剂量分别为:ARV 105TCID50/mL,ConnA 30μg/mL,PHA 1.5μg/mL。鸡脾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PBL)在同种诱生剂作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99株膜蛋白(M)基因的阳性重组质粒pMD18-T-M经BamH Ⅰ、Hind Ⅲ双酶切,克隆入杆状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FastBacHTa-MBP。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FastBacHTa-MBP-M转化到ACBacmid-egfp菌中,采用脂质体转染法用重组的ACBacmid-egfp-MBP-M转染Sf9细胞,经两代盲传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转染Sf9细胞核膨大,细
本文阐述了类似于中原这样典型的农业区域,草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并对农区草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农区草业的发展途径和措施。
为探讨体外重建的MHCI复合体BF2-linker-β2m鉴定病毒抗原肽系统能否在体外结合抗原多肽,不同类的MHC I类分子结合同一和不同抗原多肽表位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的三条多肽,猪口蹄疫病毒的两条多肽,以及来源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两条多肽分别与四类体外重建的串联鸡MHC I类分子复合体BF2-linker-β2m进行了体外结合实验。首先BF2-linkcr-β2m与不同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