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河北省神经外科分会2007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枕下远外侧入路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和28例成人干性颅骨标本进行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并临床应用切除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肿瘤9例。 结果: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乳突尖到枕髁外缘中点为29.56±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2.23±3.13mm。临床应用该入路切除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肿瘤9例,肿瘤全切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斜坡下段、颈静脉孔区、枕骨大孔区腹侧和高位颈髓腹侧病交,可以增加术野空间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其他文献
脑膜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居第二位,容易引起相邻颅骨改变。板障内脑膜瘤很少见,约占脑膜瘤总数1[%],其发生可能源于胚胎期残留在颅骨内的蛛网膜细胞,本例发生于顶骨。本文对本例顶骨板障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介绍,指出板障内脑膜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全切除治疗预后良好。
目的: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方向与脑干的比邻关系,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脑干肿瘤的优、缺点。方法:病人取侧俯卧位,向健侧旋转120°,上半身太高15°~30°,头项下垂与地面平行,切口开始与乳突根部,向上越过上项线转向中线,至枕外粗隆再转向下达第五颈椎棘突,在上项线下1cm横断肌肉,沿中线无血管区切开并将肌肉向外推开以显露枕骨和寰椎后弓、颈2椎板。先做枕骨游离骨瓣或咬成骨窗,摘咬开枕大孔。切开寰枕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结果,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2003.8~2007.4接受手术的27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Ⅰ级、Ⅱ级切除率达为86[%],无手术死亡患者。78[%]的病人术后视力得到的恢复。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MRI)技术的出现是继CT问世以来医学影像学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它可以从三维空间上多层面地观察人体的变异和疾病。MRI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以及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现己成为了神经外科胶质瘤手术术前诊断、术中定位、术后评价预后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胶质瘤的定位、性质以及良恶度分级的判断更是其他影像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MRI新技术层出不穷,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
蝶鞍区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好发的部位,其病变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肿瘤、囊肿和动脉瘤等,给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定性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曾以鞍旁表皮样囊肿收住院1例病人,术中发现为鞍旁硬膜外血肿,术后病理证实为血凝块。本文就该病例对鞍区占位病变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加以总结复习,以便大家更好的认识和处理鞍区占位病变。
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都存在两个部位的血肿,即出血灶与脑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其治疗的关键除了解决因血肿本身压迫所至的损害外,还要迅速解除部分病例因继发脑室系统积血导致的急性脑脊液循环梗阻,即时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挽救生命,减少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的手术方法选择进行分析,对术后处理进行了简述。
目的:探讨脑膜脑动静脉畸形(脑膜脑AVM)的病因,临床症特点,血管构筑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要点。方法:本组共73例脑膜脑AVM病人进行脑血管造影,其中72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对畸形血管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结果:72个病人,共栓塞173次,平均栓塞2.25次。7例栓塞后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其中6例随访2—4年,5例病变消失,1例病变明显缩小,1例随访4月,病变消失。13例栓塞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和多发性疾病,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目前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1/2多。国家已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为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各大医院也在积极开展相关临床治疗和研究。本文对唐山市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现状进行介绍,简述了本院发展的策略,并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介入溶栓所需要的材料和费用等进行了论述。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头部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狭窄患者的敏感性、可行性、及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178例以大脑中动脉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行TCD、CTA、MRA检查。分别分析: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及三者的相符性。结果:DSA对于脑动脉狭窄的诊断公认为金标准,TCD对于大脑中动脉(MCA)
目的:检测p33ING1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p33ING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用TUNEL法做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实验数据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50例脑胶质瘤中p33ING1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为90[%](28/50),不同病理级别肿瘤间p33ING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