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从瘀分期论治浅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三届全国内分泌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传统医学“消渴”范畴,其发生、发展、变化均与血瘀密切相关.血瘀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消渴可致瘀,瘀亦可致消,并且血瘀证与糖尿病体质关系密切.本文结合瘀血与糖尿病的关系,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发展各阶段(糖尿病前期、初期、中期及后期)的应用,从瘀分期论治探讨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为中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现代医学表明胰岛功能减退是糖尿病(DM)发病的重要机制,笔者通过溯源《内经》病因病机,发现糖尿病发病与脾肾密切相关,体质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痰湿、血瘀则是病理产物,属诱发因素.保护胰岛功能主要治则治法有健脾祛湿法、健脾益气法、健脾益肾法,在湿瘀明显的诱因下,则先治其标,缓解胰岛功能减退.
自噬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在代谢性疾病中热度较低.自噬的双向调节对糖尿病有重要作用.松果体分泌的松果体素与衰老和维持代谢平衡相关,而松果体素的抗氧化应激、改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对实验性糖尿病具有保护意义.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调控宿主行为,而肠-脑轴是由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构成的肠道与脑之间的交流.肠道菌群失调很可能是导致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衰老性疾病的重要原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而人体之中以阳气为本,起到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在人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与阳气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目的:分析T2DMNAFLD与周围动脉病变的关系.通过对合并NAFLD的2型患者进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测定,探讨血脂异常与T2DM患者合并脂肪肝和周围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部确诊为T2DM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58例患者进行调查,根据血脂水平及B超检测有无脂肪肝影像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以下四组:无脂肪肝合并血脂高组患者3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将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16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NCAS)42例,测量血压、腰围(WC)、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目的:观察清血解毒合剂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阴虚热盛兼血瘀证)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影响,同时明确清血解毒合剂对IL-10及IRI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阴虚热盛兼有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和观察组各30例
总结栗德林临床使用乌梅丸经验,认为伤寒乌梅丸在临床应用中不仅局限于蛔厥证,于厥阴肝经诸证,如久泄久痢、往来寒热、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等,亦有显效.在临床应用中,细心体悟仲景伤寒所云之真谛,并提出寒热错杂多态性理论以指导临床,寒热错杂证之形成,必有寒热之邪并存于体内.邪之所至,一由外感,一由内生.治疗过程中,不拘泥于经络辩证,全面分析病人病情,认证准确,应用乌梅丸方,效果明显.关键词:乌梅丸;名老医
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古今文献有许多不同的学说,或从三消立论,或以脾、胃为主,或以肝、肾为本,虚实寒热瘀各有阐发.近年在糖尿病发病中心脏器的探讨上,由“三消学说”脱颖而出的多脏器学说是一大发展.袁老多年研究中医各家学说,结合文献典籍、现代医家认识,长期临床实践,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论.
本文通过临床实例介绍了内托生肌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足的成功经验,指出糖尿病足多数属于阴证疮疡,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本原则,强调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在临床上地位重要件和不可替代性.
严东标教授运用《内经》“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结合“三消”辨证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从调养身体提高正气和预防病邪、阻断糖尿病传变路线,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以《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思想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