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强化吸附的定性实验和理论分析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甲醇在带静电荷的活性炭纤维(ACF)表面上的吸附/脱附情况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发现:若使ACF带上一定量的静电荷,能够显著改善和提高ACF/甲醇吸附的传质特性,表现为提高吸附速率、增大吸附容量和加速脱附.实验研究能够定性地验证MD模拟结果给出的部分结论.本文介绍了此项实验,并从广义场协同理论的角度对模拟结果和实验现象作出了理论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在实际锅炉上的试验,研究了FW 技术的W 型火焰锅炉的F 层风下倾15°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模拟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F 风下倾后对炉内燃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次风火焰形成增加,煤粉射流在炉内深度增加,还原区有所加长,一次风与二次风的混合相应推迟等方面。试验和模拟结果都表明,F 风下倾后锅炉的火焰中心下降,排烟温度降低,锅炉效率提高且NOx 排放明显减少。
本文从胚泡的填充模型出发分析团聚的组成,进一步推出团聚的具体分层结构,由此提出团聚中心可能存在临界态,进而阐明胚泡自由表面的形成过程.分析指出,这种临界态的存在可能减小了相变的阻力.
由氧化铜纳米颗粒、分散剂和水组成的悬浮液可用于强化对流换热,悬浮液的粘度是研究流动流动与换热的重要基础数据.为了深信研究纳米颗粒悬浮液各组分对悬浮表面粘度的影响,用0.44mm直径毛细管粘度计实验测定了各种纳米颗粒浓度下纯分散剂溶液与一定纳颗粒浓度下改变分散剂和一定分散剂浓度下改变纳米颗粒浓度这三种情况下的悬浮液粘度,得出了分散剂影响纳米悬浮液粘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研究表明,纯分散剂溶液即十二
设计和建立了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细圆管内氧化铜纳米颗粒悬浮换热特性.试验段的管径为0.68mm,氧化铜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50mm,悬浮液中氧化铜纳米颗粒质量分别为0.02,0.04和0.06,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质量的分数为0.02.为进行对比分析,还测试了水的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尺寸十,层流时去离子水的努谢尔特数Nu要高于已有液体对流换热关联式计算之值,纳米颗粒悬浮液的对流换热系
主要研究了纳米颗粒悬浮液在细圆管内的层流流动特性,测定了氧化铜-水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内径为0.68mm的细圆管内的层流流动特性.实验时悬浮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和0.04、温度为30℃和50℃、Re数在200~1100的范围内.实验结果显示,当Re<1100时,氧化铜-水纳米颗粒悬浮液管内沿程压降与Re数成线性关系.与相同条件下去离了水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加入氧化铜纳米颗粒以后,流动压降显著
对微型热管蒸发器建立了物理模型.在考虑薄液膜和弯月面蒸发传热和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管壁轴向导热和最小可能弯月面半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薄液膜对传热的贡献远超过了弯月面,最小可能弯月面半径实际上不可能无限小.
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NEMD)研究了室温(300K)下厚度为2~20nm的单晶硅薄膜的沿膜平面方向的热导率.薄膜面向热导率大于其法向热导率,并随膜厚度增大而增大;在模拟范围内小于相应的大体积值,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与声子气动力论模型的定性结果一致.数值模拟观测到的表面弛豫和表面重构解释了MD模拟中系统能量升高的现象.
本文以HgCdTe化合物的晶体生长为例,针对竖直Bridgman晶体生长过程,数值模拟了液相区界面处溶质分凝产生的溶质扩散边界层随-拉晶速度和初始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拉晶速度从小变大的情况下,相变界面处溶质扩散受到抑制,浓度边界层变得越来越薄;当初始浓度不同时,分凝系数的变化决定了晶体生长过程中析出成分的多少,从而影响到液相区的溶质扩散情况;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溶质边界层有变薄的趋势,并且
本文简要介绍当前油田地下盗油管道检测的基本情况,对地下盗油管道进行了传热分析,建立了地下盗油管道温度场物理模型,通过简化物理模型建立了地下盗油管道温度场数学模型,利用CFD计算软件进行了温度场模拟运算,并建立了室内盗油管道实验台,进行了实验研究,客观地分析比较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为红外成像设备检测地下盗油管道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文对填充床中显著多相气固反应aA(g)+bB(s)=cC(g)+dD(s)建立了数理模型,研究了等温条件下反应与可压缩流动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表明:气体组分的摩尔质量对混合气体流动没有影响;化学计量系数对混合气体流动有明显影响;忽略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密度变化的耦合模型可能导致物理上不合理的结果。因此对显著气固反应不能忽略化学反应与混合气体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