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与箱涵过渡段的现场动力试验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线路的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等构筑物在强度、刚度、变形、材料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路基和桥涵等构筑物之间的竖向刚度差异较大,当列车高速通过时,势必会增加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导致列车在路基与桥涵之间运行时产生跳车现象,影响列车的舒适度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在高速铁路的路基与桥涵之间设置刚度逐渐变化的过渡段.为了了解过渡段在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对过渡段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现场测试,本文主要简单介绍测试的主要结果.
其他文献
连云港海相软土由于工程特性较差,实际工程加固处理出现了一些失误,为此进行了相关海相软土及不同掺入比和不同龄期的水泥土的强度试验,本文分析了水泥土强度增长的因素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理论探讨,以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为海相软土的处治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针对某四层的住宅楼软弱地基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粉喷桩进行地基处理,并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形成粉喷桩复合地基.为了检验地基处理的效果,对单桩和复合地基分别进行静载荷试验,分析单桩和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与沉降之间的关系.进行静载荷试验时,在载荷板下的桩中心、桩边缘内外两侧及桩土中各放置压力盒,根据应力测试结果,分析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
长-短桩复合地基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通过对某采用带垫层长-短桩复合地基14层建筑的现场观测,研究了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长桩、短桩和地基土的受力状况以及基础沉降的变化,由此分析长-短桩复合地基中的主要工程特性,为理论研究及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发展这种新型复合地基.
以往使用的过度简化的分析方法无法解释岩土介质的非均匀性和不连续性,也不能解决岩土工程实际中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本文简要说明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原理,指出有限单元法的优点.分类讨论岩土材料的塑性、粘塑性和损伤本构模型.在回顾塑性屈服准则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给出粘塑性一致性模型的基本研究结果.为了解决岩土材料有限元模拟中遇到的困难,文中建立一种新颖的自适应Runge-Kutta法积分格式求解有限元
本文首先探讨了有限层法求解开挖问题的难点:开挖等效荷载的有限层表达和开挖后刚度矩阵的有限层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横观各向同性土体开挖问题的有限层求解格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同实测值一致性证实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岩土工程中经常会遇到极不均匀体、极端各向异性体、不可压缩体等数值计算问题,用常规位移有限元法去计算常常会发生病态现象.本文在介绍变比例混合能量变分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变刚度混合有限元.该模型的特点是其中含有一个被称为分裂因子的参数,适当调整分裂因子的值,可以达到调整有限元模型的刚度,降低有限元刚度矩阵的谱条件数,提高有限元解的精度,克服有限元病态问题的目的.最后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计算,说明该方法可以
本文深入探讨了建筑地基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认为工程建设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少用人工地基,轻触地球,保护环境.
为探索矿井地下水系统含水介质富水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探查信息特别是三维地震信息,进行应力场、有限变形分析和介质富水性研究的关联信息处理技术对范各庄矿南一、南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区域进行了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研究表明,地质构造、岩层结构等信息是地应力场的宏观反映,控制地下水系统分区及宏观富水性,而原岩应力分布和变形特点控制含水介质富水程度,三维地震勘探对小构造的解释信息,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地应力分析
通过渗透试验分析了粘土固化注浆帷幕对填埋场渗滤液的阻渗性能.室内实验表明,重金属离子在粘土固化浆液结石体中迁移时可生成沉淀物,堵塞结石体导水通道,改善孔隙结构和孔级配,使结石体的阻渗性能随渗透历时逐渐增强,且不同重金属离子在结石体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另外,还研究了不同配比结石体的渗透差异和结石体的防腐性能.
矿山开采是在原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开挖以获得资源,并排弃废石废土,这种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环境岩土工程负效应问题.本文依据攀枝花铁矿这一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山实际,结合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的环境岩土工程特点,提出了矿区岩土工程环境恢复的工程与生物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