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湖地区的冰川地形

来源 :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丹霞地貌研讨会、海峡两岸地貌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明湖位于南部横贯公路向阳山工作站北侧山区(图1),向阳山(红叶山)东北东方约4~5km的三叉山旁.三叉山海拔高度3496m,嘉明湖位于其东南侧.向阳山(红叶山)海拔高度3603m,与三叉山之间的棱线(中央山脉主脊)高度多在3500m左右.林朝棨仅谈及其为台湾"最高隆起准平原面(HP面)上的小湖",并未另外用冰川作用或其他地形作用或地质构造影响,详细讨论湖泊或者低洼小盆地状地形的成因.最近则有学者[1]提出它是个陨石坑,而不是冰斗地形.本文的目的是要依据嘉明湖及附近向阳山(红叶山)、三叉山一带的地形特征,推论嘉明湖盆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小湖泊应该是冰斗湖(tarn).
其他文献
冷区岩石风化机制研究的重点是温度波动及其导致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1].监测气温的日变化是研究岩石温度变化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冷生风化模拟的重要条件[2,3],但研究表明岩石温度的变化往往有别于气温[4~6].当增加低温强度对岩石冷生风化不再具有明显效果时[7],强调温度变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些野外观测[8]和模拟实验[9]对环境和岩石温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温度变率对岩石的冷生风化,特别是对岩石
龙硿洞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康村,距龙岩市区48km,交通十分便捷.洞穴入口地理座标为北纬25°12′34.9″,东经117°15′06.8″,海拔高程602m.龙硿洞发现于唐朝,并留有明朝崇祯年间石刻.近几年在龙硿洞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钻、疑似石刀粗胚、石球、夹砂印纹陶碎片等①说明,洞内早就有百越先民生活和居住.龙硿洞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7﹪,洞顶石灰岩山上长有百年大树和珍稀孑遗植物桫椤树
河道泥沙淤积是世界上许多河流所面临的问题,严重的河道泥沙淤积将带来许多问题,如减小河道的行洪能力,进而带来较大的洪水威胁[1];降低河道的航运能力,进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污染物随泥沙沉积在河道,进而成为河川径流的持续污染源[2]……国内外学者在关于河道泥沙淤积的原因与淤积量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3~4],采用的方法有地质地貌及地质构造法、同位素示踪元素法、水力学方法、特殊仪器测量方法、遥感与G
在河床形态调整方面,Schumm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一套关于水沙条件变化后河床形态调整方向的定性预测关系[1],作者分别从年系列[2]和洪水系列[3]的角度探讨了包含高含沙水流在内的更大含沙量变化范围的黄河河床形态调整行为,对Schumm的模式进行了修正.由于Schumm模式及修正模式都只以宽深比为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黄河下游河床形态调整过程中宽深比变化的各种具体模式,有必要进一步作具体分析.我
近年来,河流沉积物及水体中稀土元素(REEs)分布特征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河流REEs的分布特征不但可以描述流域化学侵蚀程度,也可以示踪河流沉积物的来源及其混合过程[1].迄今,对中国河流沉积物REEs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长江、黄河和珠江等大流域江河的研究[1~5];虽然已有研究涉及到河流溶解相、悬移质和底床沉积物中REEs的分布,但对于河流悬移质中REEs随水文过程的变化特征却未见报道.
坡(沟间地)、沟(沟谷地)侵蚀关系研究源于小流域泥沙来源及坡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研究.已往的研究多限于水沙关系的变化[1~4].由于水沙资料来自典型流域观测横剖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所选定的野外观测断面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地貌类型及坡沟空间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径流观测场还受到边界条件的影响.模拟实验也仅限于微地貌的演化过程,存在模型与原型相似性的问题.有关原型尺度沟道流域坡沟地貌形态侵蚀演化关系的定量
流域地面物质是降雨和风侵蚀营力直接作角的对象.不同的地面物质,由于颗粒组成、胶结程度、结构及遇水后的变化特点等性质的差异,其可蚀性各不相同.因而,相似的侵蚀营力作用于不同的地面物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侵蚀效果,从而对流域泥沙产生的数量和质量起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1~6].鉴于地面物质指标的定量化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有关流域泥沙产生与地面物质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流域泥沙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7
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是我国北方上更新统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最早命名地点[1],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最早发现地点--著名的"河套人"故乡[2].近年来,对该地米浪沟湾剖面150kaB.P.以来风成的砂丘砂与河湖相、古土壤构成相互超覆的多旋回沉积系列的划分[3,4]和从沉积物粒度组成[5]、微量元素[6]及CaCO3[7]分析结果出发对气候旋回的探讨,更加深了对全球
嵊山岛是浙江沿海舟山群岛最外缘的岛屿之一,位于东经122°50′,北纬30°45′的东海海域(图1);岛屿面积约4.25km2,该岛屿主要由花岗岩基岩组成,岛屿最高点海拔达200多m.岛屿大部分地区基岩直接出露地表,在山坡、山谷及一些低凹地带可见少量坡积、残积和风积等第四纪疏松堆积.根据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分析[1]和中国大陆第四纪黄土沉积模式[2]和末次冰期东海大陆架埋藏黄土地层的研究[3];在晚更
由于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水循环以及水量变化研究已为全球变化领域中核心课题之一.近3万年来间冰期和冰后期温度上升以及大气环流强度和空间变化曾引发过我国内陆湖泊水量的巨大变化.地质证据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的环境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水量对气候响应极为敏感,是诊断未来温度变化重要的参照系.在IPCC对未来1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的基础上[1],国际上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GCM)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