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方言里的两种特殊重复

来源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依托调查得到的莱芜方言词语1758个(从中剔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大部分词语),细致地描写了莱芜方言中形容词的各种重叠构形形式,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然后分析每种构形形式的语法意义。
本文主要以《语言自述集》为蓝本,观察早期北京口语中重叠式副词的类型,及其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以期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重叠式副词研究提供方言口语的印证材料。
福建南安方言“其”本音为[e35]。连读音变中[e35]有两种变调情况,并且兼具多种功能:可作定语标记、转指标记、状语标记及状态形容词的后缀。  
本文考察了湖南方言古阴声韵、入声韵字今读鼻尾或鼻化现象,考察的字的范围超出张文,因为湖南方言中也存在古入声韵字今读鼻尾或鼻化现象。根据现有的调查,中古阴声韵、入声韵字今读鼻尾或鼻化现象在湖南方言中分布较广,多见于湘语和赣语,有不少是成片分布的。
本文着重就中古声调系统与《六音字典》“六音”、现代政和方言声调系统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发现《广韵》四声与明代中叶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的“六音”、现代政和方言声调系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也有许多不符合语音发展规律之处,这是由于政和方言与周边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而导致声调的变异的。
文章阐述了阶曲线理论的原理,介绍了同源关系与接触关系的概念。根据还原理论假设,分析斯瓦德什200基本概念在北京(官话)、广州(粤语)、苏州(吴语)、梅县(客家话)、厦门(闽语)五个方言点的数据,画出各自阶曲线关系图。经过“还原”,指出五方言在早期的亲疏关系与现代的不同,其中差异正反映接触的结果。
本文从音位学原理中的对立原则对传统声调分析方法得出的汉语方言声调格局重新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证,认为被当做独立声调的有塞音韵尾条件的所谓“入声”,没有音位对立性,其实是声调音位的变体,不应该把韵母的特点和声调的特点混淆起来分析。得出汉语方言最多7个声调;广州话应该是6个声调;上海话和太原话应该是3个声调的结论。
本文先从上海话特有量词、量词的使用范围与量词重叠三个方面,并结合跟普通话量词用法的比较来考察上海话量词的一些特殊用法,上海话量词的功能扩张大致经历了从计量功能到非计量功能的变化过程,其中计量功能又有从不定指功能到定指功能的变化过程,而且定指功能和量词作定语标记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所以上海话量词功能的扩张途径从历时平面看,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量词不断虚化的过程;从共时平面看,这种功能扩张途径是一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