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指南与2012版指南的比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4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7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诊疗指南是在2012版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指南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与2012版指南相比,将病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改为“儿童多动症”,适用范围从“18周岁以下人群”改为“4-18周岁人群”,在诊断标准上参考美国DSM-V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国情采用中医术语表达,在辨证分型上,删除了肾虚肝亢证,新增了心肝火旺证,将脾虚肝旺证改为脾虚肝亢证,并且新增了预防和调护的内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精简平喘方不同制备方法干预对哮喘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0%OVA/AL(OH)3致敏、5%OVA激发制成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以精简平喘方的两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为干预手段,于激发前开始给药,至激发结束取材.观察肺组织病理、外周血及BALF中EOS、IgE,以及肺组织中IL-4、IFN-γ水平.结果:中药A(含挥发油)、B对哮喘模型小鼠EOS及总IgE、肺组织IFN-γ、IL-
目的:观察醒鼻凝胶滴鼻剂干预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对Fyn和STAT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造模后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双侧滴鼻,中药组给予醒鼻凝胶滴鼻剂双测滴鼻,西药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双测滴鼻.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鼻粘膜Fyn表达增强、STAT5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
目的:通过研究徐氏平喘方对哮喘模型小鼠支气管平滑肌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s,TLRs)mRNA及蛋白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 LF)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因子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徐氏
自闭症是儿童常见的发育障碍类疾病,部分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伴有一种或多种胃肠道症状.因此,肠道微生态异常导致大脑发育障碍,即微生态-肠-脑轴致病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同时,《素问》中记载“魄门亦为五脏使”体现了大肠末端的肛门启闭功能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笔者将二者相互联系并结合自闭症发病与五脏的关联,提出了自闭症发病“脑肠互动”的新视角,也为自闭症病因学及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
感染诱发的脓毒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但西医学对其尚无确切的特异性、专一性的治疗药物及方法.从1991年提出脓毒症概念以来,为了统一认识,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各国学者及专家不断更新脓毒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审视国际脓毒症指南新旧版本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总结常用中医外治法在儿科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明确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优势和不足.方法:检索、筛选近五年来常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或预防儿科疾病的期刊文献,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目前常用中医外治法有推拿,灌肠,肛塞,挑四缝,敷脐等,这些外治法在儿科临床运用广泛,具有副作用小,临床效果良好,操作简单,患儿及家属易接受的特点.结论:常用中医外治法在儿科领域运用前景广阔,但相关机制研究尚浅,有待更
量子力学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是人体网络分布全身的交通干线,量子力学中代表量子态的波函数是在整个空间定义的,态的任何变化是同时在整个空间实现的,应用量子力学的“量子态”“不确定性原理”等概念,来研究人体经络的健康态与疾病态的仪器测定参数将成为可能.
穴位贴敷是传统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对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疾病,尤其是肺系疾病,具有较好疗效.本文浅谈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并介绍其在儿科临床的相关应用.
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中医外治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在治疗中没有药物进入体内产生的毒副作用,即使有,也很轻微,同时又不象服中药那样味苦而难以下咽,所以容易被接受,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外治法是相对于内治法而言,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
探究中医药治疗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中医学家认为肥胖病机多属脏腑同病,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因素引起,气滞、痰湿、血瘀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致脏腑阴阳失调.中医辨证施治从五脏论治、以益气健脾、化痰除湿、通腑泻热、疏肝理气、消肿利湿等治法,及采用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进行治疗.中医药通过调节脏腑阴阳,调节机体水液代谢,使得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