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CS测井数据计算火山岩变骨架声波时差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受到广泛重视。火山岩储层在我国也广泛分布,并且岩性多种多样。在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中,火山岩的岩性识别一直是测井解释工作的一个难点。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一种新的测井仪器-地层元素测井(ECS)为全面评价储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与方法,在火山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中解决了岩性识别这一难题.ECS测井能测出地层中Si、Ca、Na、Fe、S、Ti、Cl、Cr、Gd等元素的含量,应用斯伦贝谢公司提供的骨架参数和元素含量直接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岩石的变骨架密度、中子、俘获截面和光电吸收截面.但岩石骨架声波时差的计算却没有人涉及.本文尝试利用Si、Ca、Fe、K、Ti、Na元素计算得到骨架声波时差,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变骨架声波时差与地层元素的含量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所以通过建立样本,利用GRNN神经网络预测变骨架声波时差,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其他文献
磁晶各向异性是磁性材料在磁记录等应用方面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磁晶各向异性机理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材料的磁基态行为基本上由它的磁结构特征所决定,但是磁晶各向异性和它本身的磁性元素却有密切的相关性.
采用固相合成法,在O2 气氛下合成了(Pr1-yYy)0.7Ca0.3CoO3(0≤y≤0.3)系列样品,并进行了变温X射线衍射、电输运、磁性质、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除y=0 外,其他样品都表现了金属-绝缘体转变(MIT)及磁转变特性(SST),且转变温度随着y 的增加向高温方向移动.
大庆及邻区的深部探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程度较高,但对地壳浅部隐伏断裂的研究程度较低,根据大庆油田的石油地震勘探EW10A剖面,可以判定断层的存在与形态,但是由于石油地震勘探工作主要针对较深的目标层位,这使得石油地震勘探EW10A剖面没能较好的反映该区断裂浅部地质构造特征,为了确定该区的地壳浅部地质构造,在EW10A地震勘探剖面附近布置了2条跨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浅层地震探测剖面.通过采用高精度浅
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对德钦-中甸-大具断裂进行了浅层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探测定位结果结合地表地震地质调查发现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沿着云南奔子栏-四川得荣县子庚-云南尼西一线展布,北西段沿着高山区展布,在震区子庚乡一带则沿着金沙江峡谷展布,断裂在子庚乡金沙江I级阶地处呈隐伏状态通过,浅层地球物理剖面揭示该断裂断错了第四系覆盖层,其倾向NW,近地表倾角约65°~80°,南东段则延
关于地震活动的观测和数值计算均表明,断层面是非均匀的,存在着所谓的障碍体与凹凸体,不仅导致了应力的非均匀性,而且导致了断层强度的非均匀分布和阻抗破裂增长方面的非均匀性,对地震破裂的生长和传播有很强的作用.从鲜水河断裂带上历史地震和地层的分布来看,鲜水河断裂带上1972年以来主余型和孤立型的中强震主要发生在贡嘎山岩体以北的段落,即这些主余型和孤立型的地震均发生在古生代一元古代沉积岩、变质岩的环境中,
Microseisms are small tremors of the Earths surface caused by various natural phenomena: atmosphericprocesses, cyclones, tsunami, and small displacements in the Earths crust. Microseisms are actually
2015年4月25日,在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主冲断带(Main Himalayan Thrust fault,MHT)上发生了Mw 7.9级地震,深部破裂长度达200km.采用Avouac(2004)给出的断平—断坡—断平模型来构建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带(Main Frontal Thrust fault,MFT)—MHT的3D构造模型,利用同震InSAR形变来约束断平和断坡的倾角和宽度,以定位主震破
通过研究认为银川盆地符合Olsen K.H.(1995)提出的关于大陆裂谷的定义,其可能为一新生代大陆活动裂谷.一般认为大陆裂谷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地表狭长的负地貌,Moho面隆起以及上地幔顶部波速低速异常.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陆裂谷都具备以上三个特征.横跨银川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清晰的揭露了盆地的浅部构造以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从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图像上看,银川盆地之下的Moho面并没有因
青藏高原隆升广泛地影响中国及邻区的大陆构造,其隆升机制和过程还是十分复杂的,本文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得到该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结果,进一步解释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一般认为上部地壳的各向异性主要由微裂隙排列造成,但上部地壳的快波轴方向与邻近的断层或缝合带一致,很有可能与前人提出的上地壳的成分组构有关。随着深度的增加,中部地壳的微裂隙逐渐闭合,硅线石和角闪石的定向排列是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中下部地壳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