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恒速压汞实验的致密储层孔喉特征研究

来源 :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实验研究延长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对不同类型孔隙的成因、形貌及油气富集意义作分类描述,对孔喉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发育残余粒间孔、骨架矿物晶间孔、粘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残余粒间孔以介孔为主,骨架矿物孔以纳米孔和微孔为主,粘土矿物晶间孔主要为纳米级绿泥石晶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微裂缝宽度小但延伸长.恒速压汞整体进汞饱和度较低,平均54.7%,汞早期进入孔隙中,中后期则进入喉道;平均孔隙半径130.84μm,平均喉道半径0.88μm,平均孔喉比249.70,表现出大孔细喉的特征.孔径分布曲线为双峰形态,右侧峰值半径为150μm左右,左侧纳米孔隙未见峰值,推测致密储层以纳米级孔隙为主,需结合其他方法加以研究.
其他文献
大规模烃源岩超压的产生机理主要有泥岩欠压实和有机质生烃增压两种,后者在含油气盆地更具有广泛的存在性,但是对其量化研究目前开展较少.利用盆地模拟技术获取烃源岩不同成藏时期的有机质转化率,结合改进后的生烃增压计算模型便可计算出烃源岩不同时期所能达到的最大剩余压力.通过该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各成藏期的剩余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齐家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在嫩江组末期开始生烃时产生的剩余
石英的次生加大是使富含石英质储层孔隙度减少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定边地区山西组储层的镜下观察了解到,这一区域富含石英且石英普遍发育次生加大边.在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压溶现象及大量的云英质岩屑和少量的云母,而长石在薄片中并不常见,因此其硅质的主要来源不是最常见的长石溶解,而是云英质岩屑、云母及石英颗粒的压溶产生的硅质.通过观察发现,此区石英颗粒具有普遍发育一期、二期,个别发育三期次生加大边的特点.
本文在对镇北地延安组已有油气藏精细解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镇北地区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认为镇北地区延安组油气平面主要分布在构造隆起区,呈块状分布,纵向上则主要分布在延8段、延9地层中;镇北地区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古地貌和构造控制.沉积相带控制延安组油气空间分布;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油气成藏模式:构造形态控制延安组油气分布范围和样式;在砂体和构造有利的配合区是油气富集区.
湖盆深水区有泥页岩等原地沉积及异地沉积,后者又分为浊积岩等为主的重力流和等深岩等为主的牵引流.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综合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声波时差、稀土元素、Fischer曲线法、遗迹化石等确定是可行的.湖相深水油页岩段为陆相地层的密集段之一,具有粒度细、颜色深和纹层发育的特征,可作为最大湖泛面;一个完整的层序一般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目前识别层序地层界面及体系域的各种方法有一定
鄂尔多斯湖盆中部长7油层组砂岩孔隙度平均为9%,渗透率为0.1×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范畴.储集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重力流环境下砂质碎屑流砂岩及浊积砂岩,具有粒度细-极细,填隙物含量高,次生长石溶孔发育,原生粒间孔较少等特征.笔者通过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包裹体及电子探针等微观测试分析资料,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沉积、成岩及烃类充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三大因素,三者相互作用,
长7油层组砂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城壕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非常重要的储层.为了了解长7油层组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详细的岩心描述、对于常规岩心薄片的观察以及扫描电镜资料的细致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城壕地区延长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粒度特征,岩石类型等)、储层成岩作用特征(成岩阶段,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定量计算等)、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对
本文研究之前,首先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分析,并建立了高精度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气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及致密气储层分类标准,基于以上研究,开展了苏里格气田致密储层产能预测研究工作.综合考虑压裂改造及夹层对产能影响前提下,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苏里格气田东区54口探井进行分层段测井参数特征值读取,并与无阻流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电阻率、渗透率、孔隙度、含气饱和度
含油气盆地古构造的恢复是地学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古构造与油气关系密切,古构造对成盆、成烃、成藏各种要素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构造恢复主要包括古地貌形态恢复和古构造格架(古埋深、同沉积断裂体系)的恢复等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定性地反映主要构造期研究区内大的隆、坳格局;后者则是反映主要构造期的古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及古断裂体系展布等,二者结合起来便可更好地反映出古构造特征及演化.
应用微米CT技术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精细扫描并对孔隙、喉道进行识别和提取,获得了致密砂岩样品高精度孔隙二维和三维图像;通过数字岩心方法建立了致密砂岩样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孔隙网络模型中的定量参数统计和分析,获得了孔隙和喉道的尺度分布、各尺度孔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孔喉连通性等,实现了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样品多尺度孔
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P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影响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油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与石油分布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其形成模式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长73优质油源岩是长7中上部致密油形成的重要基础,并控制着长7中上部各层致密油发育总厚度和范围;长7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为长73生成的油能及时排出提供了重要保证,排出的石油沿长73和长72大面积源储接触面或裂缝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