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措施地下径流养分流失研究

来源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g2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大型土壤渗漏装置(Lysimeter)对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敷盖、裸露对照三种生态措施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这三种处理措施硝氮流失总量分别为992.64mg,2679.67mg,258.84mg;总氮流失总量为1096.494mg,3108.376mg,295.0648mg;总磷流失量为603.35mg,3109.45mg,182.42mg;养分随地下径流流失量敷盖最大、裸露对照最小,这和一般情况下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有所不同;从流失过程可以看出这三个处理的地下径流养分流失和径流过程比较相似,符合“肥随水走”的水肥运动规律,当降雨过后地下径流变大,养分流失也增大;在整个过程中,硝氮随径流过程变化剧烈,而且随地下径流流失量大,总磷则相对平稳,而且流失量也小。
其他文献
按照不同立地条件疏林地补植、沙棘灌木林带造林图斑,采用图斑抽样调查监测,对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油松、狼牙刺、沙棘造林效果进行了监测调查与分析;对不同立地条件优良牧草的覆盖率及疏林地天然植被植物种的覆盖率进行了监测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容器苗、狼牙刺、沙棘、优良牧草等苗木及牧草成活保存情况。
黄土高原治理数十年来作为区域治理的重大项目,始终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为之奋斗的科研攻关课题。本文着重就陕西黄土高原治理的社会战略地位、理论体系、生态重建趋向性进行阐述,探讨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理论观点。
本文在研究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同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同沙机理后,调查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宽度内水平空间和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研究它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宽为20m宽林带样地植被恢复效果较带宽为10m和15m窄林带的好,其群落也较稳定。(2)随着其林下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带间距越宽其多样性指数越大,并且朝着原初植被
对传统耕作法进行了辩证分析,识为引起西部地区干旱,水土流失,沙尘暴,土壤肥力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耕作法所致,提出了提高保蓄自然降水解决农田干旱的理论并研究出仿森林生态原理的“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新技术。该技术提高了自然降水的保蓄率,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沙尘暴,提高了土壤肥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将农业生产和治理生态统一起来,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将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在工程可行研究阶段对临时占地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区、拆迁安置及专项设施改建区各类临时占地面积的确定方法,并给出工程应用实例。
通过离心机法测定了黄土高原典型三种原状土壤的持水特征,研究测定过程中的原状土的收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持水特征测定中随着压力的增加,有效收缩距离增大,其变化规律可用对数函数来描述;土壤收缩过程分为超正常段、结构段和伪饱和段三个阶段,适用于用直线模型描述;不同方法测定土壤持水特征时,土壤收缩受水分散失和压力的控制,特别是离心机和压力膜法要充分考虑压力对土壤收缩变化的影响。
为研究阴山北麓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状况,以达茂旗黑山沟小流域为例,在调查该小流域自然、社会状况以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该小流域通过8年的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小流域通过8年的综合治理,已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状态。
本文研究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分析和评价公路沿线植被和土壤侵蚀现状的方法及应用,给出了从ETM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获取生态环境因子的技术步骤和解译植被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方法。以分析忻州-阜平高速公路路域内植被及土壤侵蚀现状为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应用实例。
乌兰察布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经过10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以及得力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还很多,要在京津风沙源一期治理工程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抓好时机研究部署二期规划编制思路一一体现“一个中心”“三个为主”“六个结合”。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水土能三大资源短缺的严重挑战,本文分析指出实施灌溉技术创新,推广科发滴灌技术对缓解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的重大作用;采用“三低一高”开发模式,将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