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对羌北-昌都地块构造演化的制约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 report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strata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im to clarify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which is a key to the study of plat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ndwanaland and Eurasia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ime. Two hundred and nineteen samples-including limestone, muddy siltstone, basalt, lava, and tuff were collected at 24 sites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Upper Permian successions, respectively.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不仅对波形反演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对波形反演方法初始模型的建立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数据域,研究了波动方程旅行时反演方法;在成像域,研究了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展现空间大地测量在地球科学角色及其最近结果,包括高精度地监测和研究地表形变、构造运动、地球自转、陆地水循环、海洋洋流、大气/电离层延迟跳动及其与固体地球活动耦合,及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特征等。
本文在单层各向异性结构的假定下,对同一个台站所有的各向异性参数对进行“叠加”处理。“叠加”处理可以降低SKS波分裂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提高台站的分裂测量质量。基于华南地块及其邻近的340个台站剪切波分裂结果,本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华南地块下方的地幔流结构作细致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湖南邵阳-福建漳浦)所经区域的自然条件、采集基本参数及现场监控处理剖面数据的采集。
本文概述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剖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南剖面、华北剖面、东北剖面四条实验长剖面背景和主要成果。
本文选取位于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研究,分析珠江口内与其邻近海域沉积物磁学特征的异同及变化规律,探讨环境磁学方法在本地区物源追踪和沉积环境研究的指示意义。
本文对采自山东、浙江、河北等地的考古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及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结果显示:地磁场强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为4000BC以后呈波动变化,地磁场强度存在短期波动。
本文介绍磁性地层学在确定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泥河湾标准地层和动物群的年代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表明了一百万年前的泥河湾盆地存在大量的古人类活动;稻地动物群是最早的泥河湾动物群;兰坡和麻地沟剖面的泥河湾组记录了一系列松山期的古地磁极性漂移事件,它们与深海机理的地磁极性漂移事件能进行有效对比,并为古人类遗址提供良好的年代制约。
由于页岩气来自地幔而非页岩本身,所以,在页岩气成藏模式中,页岩仅仅作为储层,并且是目前所知最差的储层,必须发育天然裂缝或经过人工压裂,才具有储集空间。以往页岩气成因、成藏理论基于石油有机成因。认为泥页岩是由油气母岩,有大量气体尚未排出,并以此作为“页岩气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储量基础。建立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石油地质学新理论是当务之急。石油地质学新理论以幔源油气为核心,建立在深部流体、深部构造和无机成因
本文在磁性定年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磁学研究,并讨论了西北内陆记录的晚中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特征。本文对Ls2整个岩心开展详细的环境磁学分析,测量了质量磁化率(x LF和x HF )、非磁滞剩磁(ARM,交变磁场峰值是80mT,直流磁场是0.5mT)、饱和等温剩磁(SIRM ),以及-30mT、-60mT、-100mT、-300mT)磁场下的等温剩磁(IRM),也根据磁化率变化挑选出I4个样品进行获得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