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古地貌对海相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为例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已经发现东河塘油田、塔中4油田和哈德逊油田,一直是油田勘探和研究的重点,但由于其海相砂体分布和油气成藏复杂,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前人认为东河砂岩是在海侵背景下由海向陆逐层超覆的穿时沉积,其分布主要受沉积尖灭线和后期构造削蚀先灭线的控制.哈德逊周缘的哈得24井和哈得27井,在原划的东河砂岩尖灭线以外钻遇了8-11m的东河砂岩,并且见到油迹、油斑等油气显示.同样情况,在轮南低凸起的东南缘吉南地区,在原东河砂岩尖灭线以内的多口钻井并未钻遇东河砂岩.通过高精度的层序地层分析,对哈得逊周缘48口井东河砂岩段-下泥岩段进行了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将哈德逊周缘东河砂岩划分了4个小层,进行了精细的井间小层对比,恢复了各小层东河砂岩的分布.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东河砂岩沉积前微古地貌的刻画.结果 表明,第1-3小层砂体主要分布在古隆起边缘,砂体受沉积尖灭线控制,并以碎屑滨岸相的前滨-临滨亚相为主.第1小层分布范围小,仅限于哈得173井及其西北部,向东、南方向地层超覆尖灭.第2小层沉积范围扩大,砂体厚度4-16m,第3小层沉积范围继续扩大,砂体厚度增大,最大可达26m.随着海侵的扩大,海水侵覆地貌相对较高的平台区,第4小层砂体则受其内部高低不同的微古地貌控制,砂体厚度有的大于20m,也有的不足10m,呈现厚薄不一现象.微古地貌的凸起区缺失砂体,在低洼处则有砂体分布,同时,在哈得9井、哈得22井的角砾岩段出现了砂泥岩与灰岩相变过渡,形成复杂的港湾状或孤岛状的砂体分布模式.古海岸线并不是一个齐整的海岸线,也呈复杂的港湾状或孤岛状,这样的古地貌区更有利于形成小而丰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发现,哈得逊周缘的北部平台区砂体分布面积约100km2,新发现一批岩性地层圈闭,优选出5个有利勘探目标.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正给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生态带来愈发重要的影响,由于长江源区生态的脆弱性,轻微的气候变化都会导致流域较大的水文变化,因此研究气候对长江源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现状和未来的径流数据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沱河流域带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讨论冰核与深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深对流云对冰核的垂直传输,也包括冰核对深对流云中的微观和宏观物理性质的影响。液态水可以通过均相冻结直接形成冰晶,当冰核存在时,水汽和液态水可以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通过异相核化形成冰晶。冰晶异相核化的主要方式包括:凝华核化,凝结-冻结,接触冻结和浸润冻结。
现今研究发现,部分大地震发震之前,地震的活动性会出现异常或是带有成核现象.如1999年土耳其Izmit MW7.6大地震发生前44分钟,在脆性地壳底部发生缓慢滑移,而在此大地震发生前2分钟内滑移量迅速增加.了解成核现象的发生条件或机制能为地震预报和现代地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此背景下,我们对2013年4月20日Mw6.6级四川芦山地震和2013年6月2日Mw6.6级台湾南投地震的前震进行研
为了精密获取全球或局部陆地水储量变化、极区冰盖质量变化、冰后回弹、冰川均衡调整、震后变化和地壳运动等信息,以满足水文学、冰川学、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的发展需求,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利用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求解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在联合高低跟踪和低低跟踪数据精密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GRACE KBRR数据中的低频噪声。
会议
志留系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重要的碎屑岩勘探开发层系,现已发现塔中11、塔中12、塔中16、塔中47、塔中50等多个油气藏.塔中地区构造上属于长期继承性较稳定的低隆起,在塔里木盆地整体构造背景下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完整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和多期构造运动,现仅存下志留统.前人对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其沉积体系及砂体特征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前人研究和新的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综
柯克亚地区地处昆仑山北缘,古河流携带大量的陆屑物质注入盆地并与盆地内沉积的碳酸盐岩混合,因此古近系卡拉塔尔组(E2k)混合沉积较为发育。本文应用宏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充分利用研究区内的取心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工区的混合沉积特征和混合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工区发育的混积岩岩石类型有混积碳酸盐岩类、混积砂砾岩类和混积泥岩类等,并发育四类混积层系;研究区由滨岸向盆地方向分布了四类混积沉积环境,发育的
碳酸盐岩是重要的烃源岩类型之一,缝合线作为碳酸盐岩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特征,是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的一种压溶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碳酸盐岩中有机质富集和流体运移的重要部位。本项目重点选择鄂尔多斯与渤海湾盆地海相寒武-奥陶系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研究。通过岩石铸体薄片的镜下特征观察分析海相碳酸盐岩中缝合线的沉积岩石学与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对油气生成的意义。镜下观察发现缝合线中矿物成分主要是白云石,充填物主要是黑
沉积微相是沉积体系中在基本一致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最基本的沉积单元,其类型及空间展布一直是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单井及多井储层评价的基础。研究区陈3断块位于江苏陈堡油田南部吴堡低凸起中段,目的层段泰一段(K2t1)属于上白垩统泰州组沉积地层。研究表明,本区泰州组泰一段3号砂组(K2t13)为厚层块状油藏,属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粒度分析资料显示出明显的重力流沉积特征,微相类型多样
本论文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红连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岩心、钻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位进行了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本文依据测井曲线形态和岩性特征将喀拉扎组一段进一步细分为三个砂组。研究区喀拉扎组一段砂组的物源分析主要通过Dickinsom投点图,碎屑组分特征、岩屑特征、重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确定了砂体主要以近南北向展布,发育博格达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