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基银纳米材料的刻蚀与抗刻蚀策略用于H2O2及生物硫醇的比色分析

来源 :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碳点做还原剂和稳定剂,绿色还原合成碳基银纳米复合物(Ag/C NC)。此复合物的结构和形态通过UV-vis,FT-IR,TEM,XPS 表征。研究发现,Ag/C NC 对H2O2 有好的光学响应,表现为Ag/C NC 的特征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下降,伴随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这可能归于H2O2 对银的刻蚀作用。同时生物硫醇存在时,可以阻止过氧化氢对Ag/CNC 刻蚀,表现为Ag/C NC 的光学信号改变程度降低。
其他文献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为一类具有七次跨膜结构的受体统称.该类受体在特异性激动剂配体诱导下,与G-蛋白偶联,进而开启级联式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基于上述思路,本实验拟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iotensin Ⅱ receptor,AT)、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以及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分别固载于微孔载玻片表面.β2-AR可特异性识别激动剂沙丁胺醇并进行结合,暴露G-蛋白
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在人体内能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过程,为各种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虽然葡萄糖对生命体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会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进而会导致其他一系列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和失明等。鉴于葡萄糖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葡萄糖的快速定量检测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以及食品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苏丹红是人工合成的以苯基偶氮萘酚为主要基团的偶氮材料,共分为Ⅰ、Ⅱ、Ⅲ、Ⅳ型。由于其在人体中的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因此严格禁止作为食物添加剂使用[1]。然而近几年来“苏丹红”事件频出[2],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荧光检测法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研究表明,大约50%的恶性肿瘤与p53 基因的突变有关,因此对p53 基因SNP 的特异性分析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本文在应用阳离子交换法的基础上,结合纳米金的比色反应、炔基叠氮基的环加成作用设计了一种检测p53 基因单碱基突变的生物传感器,原理如图1所示。生物素标记的捕获DNA 与链霉亲和素标记的磁珠特异性结合,加入目标DNA 与标记硫化铜纳米粒子的探针DNA,形成典型的三明治结构。
无标记免疫分析在测定过程中无需预先对被分析物进行标记,具有检测成本低,样品消耗少,耗费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适应直接、实时、原位、在线的痕量检测,因此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成为生物传感领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方向[1-2]。纳米材料以及纳米结构材料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将纳米材料引入生物传感器中,大大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外泌体,是一种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之中,它含有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外泌体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肿瘤细胞外泌体的特异性探针,不仅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肿瘤细胞外泌体的富集,进而了解其遗传物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信息,揭示它在癌症转移过程的作用。
重金属离子、酚类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重金属离子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体内某些器官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1]。酚类污染物和有毒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并与细胞原生质中的蛋白结合,同时对神经、泌尿及消化系统均有毒害作用[2]。因此,识别和量化重金属离子、酚类污染物和农药残留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基于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的灵敏、高效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有效的定量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利用电聚合方法形成具有分子印迹功能的聚多巴胺薄膜。构建的传感体系可以高选择性地识别大肠杆菌O157:H7原发性抗体(Ab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最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并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建立PSA 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实现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较低的毒副作用,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门材料。同时,贵金属纳米颗粒通过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一定条件下能有效地增强荧光物质的荧光,从而提高荧光检测的灵敏度。
电化学整流是指电流-电压曲线不对称的现象,即在绝对值相同的正负电压下的电流大小不同。它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以及仿生纳米器件的构筑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电化学整流的系统研究始于1997年Bard小组的工作,他们采用半径为20 nm的石英纳米玻璃管在10 mM KCl溶液中第一次观察到了电化学整流现象,从此有关人工纳米通道的电化学整流研究开始引起关注,科学家们陆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