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加密探测资料解析20090603商丘强飑线形成机理和可预警性

来源 :2009年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郑州、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全省逐分钟自动站等加密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地区强飑线形成机理和可预警性进行分析发现:低涡后部横槽携带冷空气沿NW气流下滑和东北扩散南下的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在商丘汇聚,在低层辐合线触发下,位于辐合中心的商丘爆发强飑线;地面风速风向辐合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产生边界辐合线,初始对流回波沿边界辐合线发展加强并形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在开封与商丘之间的露点锋(干线)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晴空边界辐合线触发新生对流发展加强,并与超级单体强风暴汇合成强飑线迅速东南移影响商丘地区;雷暴大风前商丘大片超折射回波预示该处大气层结有干暖盖存在,有利不稳定能量积聚,为飑线移到商丘爆发更为激烈的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飑线回波带上的超级单体风暴和后来发展形成的弓形回波是造成商丘地区强飑线的关键;强飑线过境使气压迅速上升、风向突变、风速增大,雷暴大风发生在辐合线后侧,辐合线后侧具有典型的雷暴高压、中尺度低温中心、风场辐散等特征,此次过程包含有若干个下击暴流,造成宁陵、夏邑和永城等地分别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瞬时风速28.6m/s、29.5m/s和29.1m/s;影响商丘地区的强飑线对流回波带中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特征:前侧入流槽口、阵风锋、雷暴出流边界、中气旋、辐合系统;位于弓形回波顶端的夏邑出现了29.5m/s的大风;径向速度场上有中气旋、中层径向速度辐合MARC、低层大风区、辐合系统等;对应谱宽有大值区,说明对流扰动明显.这次强飑线产生的雷暴大风主要是超级单体风暴和弓形回波后侧的强下沉气流达到地面时产生辐散,直接造成地面直线大风,以及阵风锋过境而导致地面大风的;雷暴大风的预警条件:(1)强回波核逐渐下降;(2)中层径向速度辐合MARC; (3)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大风区);(4)弓形回波;(5)超单风暴中后侧下沉气流区(RFD)前部与阵风锋之间是地面大风常发生地等,在本次过程中都得到体现,可见现代加密探测资料对雷暴大风具有一定的可预警性.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水色监测在海洋保护、开发,以及海洋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海洋水色监测的进展,分析了海洋水色监测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海洋水色监测应用的发展趋势。
设计了哈曼发声器阵列,以提高哈特曼发声器的发声功率和发声效率。哈特曼发声器阵列分为单层哈特曼发声器阵列和多层哈特曼发声器阵列。单层哈特曼发声器阵列由两个面板组成,两个面板上分别设计了多个喷流口和谐振腔孔,两个面板用紧固件连接,喷流口和谐振腔孔正对并保持一定距离。两层哈特曼发声器阵列是在单层的基础上又加一谐振腔层组成。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单层、两层和多层哈特曼发声器阵列的流场,计算结果显示:在
海洋因有丰富的资源、能源,使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周边国家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海域并疯狂开采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我国的海洋安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海域争夺的基本点即海域边界的划定出发,在了解国际划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找出我国海岸边界,为我国与邻国间海域争议的谈判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随着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海洋工程的安全实施有了保证,在青岛海湾大桥所处海域的地质评价中,运用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包括磁力测量、浅层剖面探测、单道地震测量和多道地震测量,为工程区域的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查明桥位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问题,以及桥位的选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为实现海湾大桥建设与海洋地质条件的相互协调并避免地质灾害发生,以及为工程开发、建设提供必要的地质依
随着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炮点位置的准确与否已成为影响地震勘探精度不可小觑的因素。目前炮点二次定位技术主要是依据圆圆定位原理。本文研究炮点二次定位,从扫描射线偏移原理出发,将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已经成熟的理论用于炮点的二次定位。利用野外资料进行了圆圆二次定位,结果表明定位精度不高。利用地震模型数据进行了基于扫描射线叠加原理的炮点二次定位,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速度、信噪比、子波长度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发育,构造断裂特征显著,使桃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球物理特征,通过这些地质特征可以得到电法的地球物理特征,针对该区不同地质年代、不同物质成分与结构的岩层之间所具有的电性差异的特性,可用高密度电法进行获取。通过应用高密度电法地球物理探测完成了地下涵洞中的野外测量,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从基本模态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基本模态对调频的约束要求和方法、模态混叠的表述、端点问题和模态混叠的依存性和数据驱动特性的两面性等问题。分析了基于要素的分类方法,提出了解决模态混叠的思路。最后,讨论了模态混叠对EMD在信号消噪、伪谐波分析、建模和预测等应用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
线性调频信号检测的信噪比估算是雷达、移动通信、无线电定位和地震可控震源勘探中常遇到的问题。线性调频信号检测常用的方法是相关,不仅用来估计多径传播的延时问题,而且可以用来估计信号检测输出信噪比。我们把信号检测前的信号加噪声记录称为系统输入,检测输出后的记录称为系统输出。本文给出了线性调频信号记录系统输入、输出前后的信噪比估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正确性。
在应用地磁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需要对地球变化磁场进行建模预测,但由于变化磁场具有十分复杂的时空分布,很难用一个比较完备的模型来精确描述,本文尝试运用混沌理论中的相空间重构理论结合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地球变化磁场时间序列进行了单步预测和多步迭代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较好地揭示变化磁场动力系统复杂的运动规律和演化过程。
用常规天气观测、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9年上海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雷暴大风和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对比。  对6月5日强降雹过程的分析表明:1)东北冷涡后部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机制;2)产生大冰雹的雷暴单体发生、发展在飑线前暖区的低层辐合线附近,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触发,并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