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能力的影响

来源 :第五届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运动训练中,恢复过程与运动过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恢复能力提高是取得良好运动效果的保障.运动时恢复过程也在同时进行,但消耗过程占优势,因此导致运动能力逐渐下降.成都体育学院高原训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单周期、双周期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模式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积极作用.与传统的高原训练相比较,交替训练模式下运动员的12min跑成绩的提高较为明显,且更符合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增长规律。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交替训练模式下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乳酸恢复能力, 心率指标和12min跑成绩,探索高原—亚高原—平原训练和高原—平原对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能力的影响,客观评定运动员乳酸和心率的变化情况,探索高原—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恢复能力及其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评定运动员运动能力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有关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较多,有关山地自行车训练监控方面公开报道的文献资料不多,有关平原—高原—下高原训练跟踪机能监控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探索了同一训练计划,6周平原训练、6周高原训练和6周下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情况,为教练员是否选择高原训练、针对性地安排高原训练和下山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高原运动员具有先天从事耐力项目的优势生理条件,世界大赛上来自非洲国家的高原运动员,充分展示了他们优越的耐力素质.高原运动员对已居地区海拔产生习服,此高度的训练刺激不足以形成深刻的运动痕迹,一味增加海拔高度和单纯降低海拔高度,其生理、训练的双盈效应有限.本课题组进行系列组合的方式,以小周期为单位安排高原运动员的训练。分别进行:3周高原-1周亚高原-1周平原,1周高原-2周亚高原-1周平原,3周高原-
高原人世居生活在低氧环境中,为适应该环境,机体的部分各器官系统及功能与平原人存在差异.特别是高原运动员既经过自然高原低氧的刺激,也历经高海拔运动负荷刺激,锻造了更优化的载氧和利用氧气的能力.对已居地海拔高度的习服,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因为更高的海拔会诱发人体更多的生理性抑制保护和代偿,而能够承受运动负荷更少.适合高原运动员的训练方式的开发和探寻,对于我国以有氧能力为主导的耐力运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中会出现呼气气流受限现象(Expiratory Flow Limitation:EFL),EFL会限制常压低氧环境下最高通气量(VEpeak)的增加.目前还未有在低压低氧环境下EFL对运动中呼吸代谢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等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下(2,500m),中长跑运动员在做渐增负荷运动中是否会出现EFL及EFL是否会限制Vepeak的增加,从而加剧低压低氧环境
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长期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为了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生理机能将产生适应性变化,但这些变化对高原训练不一定都有利.例如:高原训练强度小、绝对运动量低就是影响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出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更合理的高原训练模式、理论,打破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提高的瓶颈成为我国运动实践的迫切要求.成体在研究中,通过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亚高原训练时机体肺换气能力、运输能
高原训练是当今田径运动和其他耐力项目非常重视和常用的训练手段,中长跑项目更青睐于高原训练,既往湖南省的中长跑项目进行高原训练都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机能监控,常出现不敢练或过度训练的状况.为了提高湖南省田径女子中跑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和准备全国田径冠军赛,积累高原训练的经验和科学训练的资料,更好的掌握运动员对高原训练负荷适应情况,防止因高原缺氧、训练强度难以掌握造成运动员机能状态下降或过度训练,为教练
从20世纪中期以来,高原体能式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在非洲崛起,之后被全球的体育界所瞩目!至此,很多国家的耐力性运动项目也都开始在赛前进行高原体能训练以取得优异的成绩.高原体能训练是一种在低氧、缺氧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是提高运动员能力的训练方法之一,现被许多国家运动队青睐,主要集中于田径等项目.本研究将协同湖北省人民医院及武汉第一临床学院
处于海拔高度两千米的墨西哥城1968年第19届奥运会,很多项目的运动成绩优于专家的预测结果,世界各地竞相引入高原训练模式.我国1973年在地处海拔1888米的云南昆明海埂开始建设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成功后西南、西北地区相继出现专业的高原体育训练、休闲基地,具有代表性的有海拔2388米的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可以同时满足多种运动项目的训练需求,成为享有盛誉的训练、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相关职能部
加快高原地区建设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旅游、招商引资是促进建设的重要策略.高原地区自然风光旖旎,但是高海拔、低气压、低氧、光照时间长等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久居平原地区的人群初进入高原,容易引起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高原病,使渴望观赏高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游客望而生畏、投资者畏惧高原病却而止步,严重影响高原地域国计民生.让投资者、游客进入高原减
文章对国内近20年来高原训练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重点对其研究机构分布和热点研究项目进行评述分析,并针对当前我国高原训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展望,以期为我国高原训练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