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见的旋律--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表达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它的成败会对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中国电影音乐应当根植丰厚的民族音乐土壤,充分的发扬民族音乐元素的优势.在当今社会,受众的喜好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电影音乐也应顺应这一潮流,竭力寻求作品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电影音乐的"在场"通常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所以本文探讨了评价电影音乐好坏的标准——听不见的旋律.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电影音乐创作者应批判的将各种叙事元素浑然天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以期找到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状况,指出西部电影研究中缺少关照的一个视角即新疆电影研究.并在西部电影研究的语境下,从西域传奇片、西部歌舞片、新疆西部片等几个维度分析新时期天山电影厂为代表的新疆电影总体成就与特色.
如同电影表演遵循"上镜头性"一样,多屏语境也需要明星具有"社会表演性"的跨媒介多屏表演技术.从影视表演的单一媒介表演到跨媒介的社会表演再到多屏的媒介融合的表演,演员在完全虚拟角色的电影表演和自我之完全真实的社会表演之间摸索着表演的多重可能性,多屏的媒介融合表演延展了表演的存在空间.重新认识虚拟角色的角色创造和多媒介中的社会表演角色创造之间的逐步过渡而非果决分隔的关系,可以设计出系统而联动的角色创造
悲愤的《百鸟朝凤》与优雅的《艺术家》,是中法著名导演吴天明、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21世纪初,借助电影故事片的创作向现实、尤其是向历史发声之作.两位电影人在对新旧交替时节的描述上,对于传统都有万分的感怀和不合、都有满满的留恋和无奈,对于新旧关系、对于艺术家的定位,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急切需要国民性格、心灵的拓展训练,让被思维遮蔽的阳光照进国民心里,文学艺术创
在华语电影的当代进程中,王家卫用《一代宗师》的创作,企图在末世情怀下进行价值重构,试图对对武侠片和传统文化进行另一种诠释.然而这种重构的努力,在历史旨趣和哲学意味上,并不成功.同时,在电影接受学的层面上,也显示出了强烈的不均衡.这种试图表达出对民族传统的关怀、对消失历史的责任、对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是当下华语电影的共同历史属性.
本文对曾作为中国内地唯一年度影片代表作,角逐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夜莺》,进行细读批评.认为它虽然充满"广西元素",却堪称一部"世界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世界性的故事——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家庭伦理故事,提出的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代人类为何普遍陷入精神困境,如何才能走出精神困境。
2010年以后热映的青春电影与第六代导演所创作的青春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很主要的表征就是电影中"反语言"作为一种语境而出现.虽然当代青春电影是以商业片的面貌而登场,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代青春电影代表了当代青年的一种自我解构,同时也成为他们在当前社会下的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
电影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亦是具有庞大受众数量的大众文化形态、大众传媒和重要的文化产业、文化形象符号与表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支柱性文化产业之一。同时,在文化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文化形象建构,乃至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上,中国电影均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青年文化是斑驳多维且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而关于青年文化的影像表达,在近年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青春共识".本文探究的,就是光影之中的"中国式青春"与现实的青年生活的偏离:在叙事策略上,体现为对青春期某些典型特征的过度聚焦,缺少对青春本身的尊重和深描;在表达指向上,表现为对青春情绪的包装和发泄,罔顾普世化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在价值引导上,呈现出对消费文化的紧密贴合,而消解了青春成长的肯定性价值.多重因
韩国电影《许三观》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同源文化为电影改编提供可能,但文化差异和媒介载体的不同,又使改编要有所取舍.影片中,导演挖掘了原著中未曾展开的伦理亲情,尤其是通过极力地煽情表现许三观和许一乐的父子情,同时电影也对人物进行本土化处理,对历史进行置换与弱化,使其更加符合韩国观众的审美期待.作为一部少有的由外国导演改编中国的电影,《许三观》中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也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生代导演崛起于影坛之时,适逢中国独立电影浪潮勃兴之际.新生代导演与中国独立电影的艺术叠交,成为当代华语电影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美学现象.注意到,新生代导演们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突围"之路,即以独立电影的制作较早完成了先锋艺术思想的表达.有意味的是,这代有叛逆精神的影人当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独立电影的方式步入影坛.中国独立电影由于这批新锐导演的"加盟"而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