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5-HT及5-HT1和GABA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5-羟色胺(5-HT)及5-羟色胺受体1(5-HT1)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2%、0.24%、0.36%、0.48%、0.60%(T0~T5)色氨酸,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试验选用体质量为(0.63±0.01)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用上述饲料饲养60d.结果显示,色氨酸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蛋白转化效率和成活率(P<0.05);提高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P>0.05),降低饲料系数(P<0.05);提高虾体粗蛋白(P<0.05),降低粗脂肪(P>0.05).色氨酸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眼柄-视神经节(XO-SG)、脑、肝胰腺、肠和血液中5-HT浓度和5-HT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显著提高XO-SG、肠、胃和血液中的GABA含量(P<0.05).研究认为,在凡纳滨对虾基础饲料中添加适宜色氨酸,有助于提高对虾中枢神经和外周组织中5-HT和GABA的释放,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以改善生长性能.
其他文献
将团头鲂(50g)饥饿20d后,重新投喂3种等氮、等脂不同淀粉水平(0%,20%和40%)的饲料20d,以探讨短期饥饿和恢复摄食过程中团头鲂代谢反应,以及饲料淀粉水平对团头鲂代谢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7d,团头鲂肝体比、肝脏、肌肉糖元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急剧下降至较低水平;而鱼体重、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则在20d内缓慢降低;肝脏PK和G6PDH活力随饥饿时间增长而缓慢下降,FBPase则成相反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IGF-1和IGF结合蛋白(IGFBP1、IGFBP2、IGFBP4、IGFBP5)mRNA水平的影响.设计三种实验饲料分别为鱼粉对照组(FM)、豆粕替代45%鱼粉蛋白组(SB)、SB组添加必需氨基酸(EAA)组(SB+AA),分别饱食投喂30天,禁食48h后重新投喂相应饲料,在0h(禁食)、2h、8h和24h
本研究克隆得到了黄颡鱼瘦素(leptin)及其受体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了其组织表达模式,探讨了黄颡鱼性腺发育不同阶段leptin表达与脂类代谢的关系。结果如下:黄颡鱼leptin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191bp,其中包含84 bp的5-untranslated region(UTR),589 bp 3-UTR以及51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2个氨基酸(aa),黄颡鱼leptin rece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生物合成对于鱼类乃至所有脊椎动物都非常重要。首个完整的海水鱼LC-PUFA合成途径由本课题组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中被阐明,其中包括两个相似度为83%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d),即△6/△5 Fad和△4 Fad,它们分别承担LC-PUFA合成途径中3步不同的去饱和反应。为了揭示蓝子鱼两个Fad的底物识别特异性,阐明去饱和酶
本文对仿刺参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DH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去饱和酶(△6FAD)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然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了该基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成参不同组织中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会议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黄颡鱼胃肠道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胃膨大为囊状,肠分为前、中、后肠。胃肠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黏膜皱褶成簇分布,胃小凹密集,无杯状细胞,胃腺复层排列。肠道黏膜上皮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皱襞数量由前至后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数目逐渐变多。电镜下胃黏膜褶上还有次级皱褶,上皮细胞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由前至后皱褶的锯齿状结构逐
以初始体重7.36±0.33g的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0× 1.0× 1.5m)内进行60d的实验,探讨磷脂对大黄鱼生长和脂肪转运的影响.以白鱼粉(43%)、豆粕(15%)为主要蛋白源,配出磷脂含量为1.3%、3.0%、4.8%、7.4%和9.6%的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实验期间,各网箱实验鱼(60尾/箱)每天两次(05:00和17:00)饱食投喂.结果表明:饲料中磷脂对大黄鱼的存活
试验一设两个处理组,分别为鱼粉组(FM)和植物蛋白组(PPB-100),FM组以低温干燥鱼粉(蛋白71.47%)作为唯一蛋白源,PPB-100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豆粕/谷朊粉为1:1.67,蛋白71.47%)完全替代FM组中的鱼粉,试验周期为3周.试验二设五个处理组,分别以PPB替代FM组0,25,50,75,100%的FM;分别命名为FM,PPB25,PPB50,PPB75和PPB100,试验周期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从青鱼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MpVDBP).MpVDBP全长为1927bp,开放阅读框(1395 bp)编码464个氨基酸.BLAST分析结果显示MpVDBP与其他物种,如人类和斑马鱼的VDBP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MpVDBP的N端含
溯河产卵的大西洋鲑,具有完整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途径.而对于降河产卵的鱼类,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降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为对象,对其fad2去饱和酶和elovl5-1ike延长酶功能、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①日本鳗鲡Fad2在氨基酸序列上属于典型的FAD2去饱和酶,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其他脊椎动物Fad2去饱和酶聚成一簇;Elovl5-1ike延长酶有典型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