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附件优化设计及生物力学分析

来源 :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锥形束 CT 描重建上颌牙列及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矩形,半月形和三角形不同附件采用非线性接触算法计算模拟隐形矫治器在不同附件加载作用下牙的应力分布和移动情况,为研究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机制提供研究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和固定矫治技术在前牙牙龈黑三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的牙龈黑三角非牙周炎患者20 人分为为隐形组和固定组。
目的 研究小鼠髁状突形态发育及此过程中RUNX 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胚胎 13.5 d(E13.5)至出生后14.5 d(P14.5)的小鼠下颌骨,制备髁突矢状位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
目的 通过 IL-17A 干预OCCM-30,探讨IL-17A 在牙根吸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上正畸治疗中防止牙根吸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OCCM-30 细胞分为6 组:实验组5 组和对照组1 组。
目的 介绍并评价利用后方HE 诱导治疗骨性Ⅱ 类下颌后缩畸形的方法。方法 16 例骨性Ⅱ 类下颌后缩畸形患者,年龄16 岁-30 岁。治疗前SNA 基本正常,SNB≦75°,ANB≧5°,磨牙关系为双侧远中关系。
目的 探索托槽黏结定点方法与定点矫正后期牙齿食物嵌塞影响的初步研究体会,研究新定点方法黏结托槽对矫正后牙齿水平的位置关系;方法 10 例拔牙病例分成两组。
目的 探讨正畸临床出现的矫治中上颌前牙无症状变色可能的病因,并为临床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戴用固定矫治器矫正期间出现上前牙无症状变色病例27 例,牙体完整无缺损,无龋、隐裂及畸形舌侧窝,否认外伤史,术前、中、后有完整照片及X 光片记录。
目的 探讨阻生上颌尖牙正畸治疗诱导自发萌出的方法,总结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阻生尖(牙)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 13 例恒牙列患者(男6 例,女7例)的17 颗阻生上颌尖牙,通过正畸治疗在相应牙弓位置为尖牙预留充足的间隙,待其自发萌出后直接粘结矫正装置排入牙列正常位置。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kif3a 缺失导致的腭裂和舌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选取 Kif3a 基因敲除的胚胎及同窝正常胚胎,在胚胎发育的多个阶段对面部缺陷进行了分析。
目的 临床已经存在牙根吸收的患者,尤其是上颌中切牙,陈旧性外伤、牙髓感染和埋伏牙压迫等是常见的诱因。在正畸治疗后,极易加重患牙的牙根吸收,其长期稳定性更是难以预料。
病例简介 女,18 周岁,主诉要求矫正牙齿前突及不齐。高角凸面型,上下牙列中度拥挤。采用Tweed 技术进行拔牙矫治,拔出四个第一前磨牙和第三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