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进步与创新体系研究

来源 :第二届全国民族生态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稻田养鱼的技术体系、方法模式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今天,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稻-渔"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好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稻田养鱼方法改革与技术创新,对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生产、保障农副产品安全、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完善"稻-渔"产业技术体系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为研究香樟木质部中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利用价值,采用蒸馏水、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作为溶剂,通过索氏提取并结合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和鉴定香樟木质部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已成为中国民族生态学大会的重要热点议题.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众多,历史和文化悠久,传统知识极其丰富.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
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传统知识是一个十分新颖并行之有效的研究视角,家谱作为记载传统知识的文献之一,更加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普安邵氏家谱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保护部"生物多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和丰富的稻种遗传多样性,当地传统稻种蕴含了极高的生态、人文和经济价值.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多元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和
民族传统知识蕴涵每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知识技能,包含民族历史记忆及创造社会价值的理念,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智库的集成部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知识保护迫在眉睫,其已有
地方性知识是近来中国学术界运用较多的理论之一,是指地方所属的知识系统,三幺台"作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一种地方性知识,是仡佬族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
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养鱼生产能在合理利用水土空间资源的同时实现种养耦合、绿色生产,拥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几十年来,中国稻田养鱼生产经历
婚俗文化在人生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生角色转变重要过渡礼仪.黄平谷陇苗族在漫长历史环境中形成具有别具一格传统婚俗文化.但随着时代变迁,在继承苗族传统文化同时,很多
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效益并提出相关对策.试验共设免耕稻鳖鱼(RTF),免耕稻鳖(RT)、免耕稻鱼(RF),免耕水稻单作(RM)4个处理.田间
海口羊山地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西南部,属火山岩地区,是中国荔枝原产地之一.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以羊山地区腹地石山、永兴两镇为遗产地范围,总面积226.34km2,共有荔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