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监理制度与现场检查之关系 --对《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的评析与改进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是关于现场检查的规定,一直以来,这条规定也是环境执法的重要法律依据。但是,在现场检查背后隐藏着的是环境监理制度,现场检查不过是环境监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环境监理与现场检查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必须修改第十四条,以适应环境建立制度建设的要求的结论。
其他文献
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基本成型,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保护养殖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现代海洋管理是基于海洋开发利用中的矛盾冲突加剧而产生,因此,分析海洋开发利用中的矛盾,探寻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成为构建现代海洋管理制度的基本前提。本文在对海洋管理面临的矛盾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和有效的制度安排。
本文在分析了海洋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海洋综合管理的内容、原则、任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海洋管理的新任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21世纪我国海洋战略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
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实施海洋旅游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按照六大原则,提出了一套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的分析表明,同我国目前所采用的诸多管理措施相比,个别可转让配额(ITQs)制度的潜在优势是很明显的。因此,如何设计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个别可转让配额体系应当作为我国海洋渔业专家和管理者在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主要课题。
考虑产权制度必须要在产权制度的“环境”中进行,只有当得到政府和行业的最大支持,一项制度才能正常运行。本文对欧共体三国渔业产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对渔业产权影响因子及是否应转向私有产权等所在进行了分析探讨。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各国针对海洋生物资源所创设的产权类型及特征,以期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特别是渔业管理制度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所启发。
本文从生物经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渔业经济绩效最大化所在、海洋生物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渔业动力学及短期与长期均衡概念的应用示范。
本文围绕《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法律效力和内容定位问题,对《环境保护法》的现状、问题及其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论证了将《环境保护法》修改成为国家基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环境保护法》修改成为国家环境基本法的理想模式。
《环境保护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它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本文从经济体制对环境法制深刻影响的角度出发,从立法宗旨、法律调整机制、法律的结构形式等多个层面剖析了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弊病,以期对其修改完善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