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现象,是对清代昆腔为代表的雅部与众多地方声腔争胜消长问题的理论概括。清代宫廷的地方声腔演出理论上来讲,也是“花雅之争”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花雅之争”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适用于清代内府戏曲演出的实际情形。原因首先在于“花雅之争”这一理论模型无法全面概括清代戏曲史中纷繁复杂的腔调竞演与融合现象,更无法在宫廷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北方与南方等不同场域同样适用。其次,“花雅之争”理论与清代内府戏曲演出之间存在一定适应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理论的构建以北京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京城作为清代政治和文化中心,其戏曲演出情况能够作为全国整体情况的代表。而以北京为考察对象的同时,又大量采用了清廷禁戏谕旨和清宫演剧的研究成果。再次,“花雅之争”理论与清代内府戏曲演出之间的矛盾性同样十分突出。第四,清代内府地方声腔与昆弋两腔的关系应该用“花雅并蓄”来概括更为妥当。最后,内府演出的地方腔调及剧目皆来自民间,在内府的演出环境中逐渐雅化,而内府又通过引领风尚或禁戏谕旨等形式影响着地方腔调的民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