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污染负荷量变化分析

来源 :2004年太湖高级论坛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2000-2002年环太湖出入湖河流水量、水质分析和污染负荷量计算结果分析,结合太湖水质变化和太湖水量平衡、污染负荷量平衡分析表明,自2000年后环太湖出入湖河流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湖州、苏州地区环太湖河流水质总体得到改善,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的无锡地区环太湖河流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控制,但常州地区的河流水质浓度仍呈升高趋势.太湖水质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中有所好转,水质恶化趋势已经得到控制,但位于西北部的竺山湖各项水质指标进一步恶化.环太湖河流的污染负荷量总体呈现入湖和净入湖量减少、出湖量增加的趋势.水质较好的河流入湖水量增加和水质较差的河流出湖水量增加是入湖污染负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水质较好的入湖水量增加主要是通过望虞河引江济太增加的.并根据物料平衡计算,认为太湖水体自净能力和底泥吸收是目前太湖污染物去除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他文献
本市小水电项目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和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等特点,肯定地方水电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针对当前地方水电建设中所反映的一些情况,指出当前水电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及相关用水户权益的影响不容忽视.反思因水电建设所可能造成5个方面的水生态环境影响,对处理协调好工程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4点建议,并提出应用政策、技术和管理的层面确保取得双赢.
太湖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但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存在,加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迫在眉睫.太湖底泥是湖泊的内污染源,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其目的在于清除高营养盐含量的表层沉积物.准确控制目标参数,做好疏浚规划和疏浚技术论证是重要的任务.湖盆土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加强流域管理和法制管理.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新形势下如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成为新时期福建水利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福建水利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新的水利发展思路,并探索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
简要回顾了汉太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效益,分析了当前太湖流域防洪面临的问题,提出在继续加强防洪建设和洪水控制的同时,要从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适度承担风险,规范洪水调控行为,适当利用洪水资源.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要正确认识、理解和选择防洪标准,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要相互协调,要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要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加强防洪调度现代化建设.
太湖流域防洪减灾问题非常突出,本文针对太湖流域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太湖治理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蓄与泄、防洪与排涝、防洪与水资源利用、防洪水利与水环境保护、太湖治理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若干重大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望虞河,受西岸支流入流污水的影响,水质目标难以实现,有必要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统计分析了九里河上游无锡城北地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根据污水集中处理方案,计算出区域水污染物的削减量,然后运用河网水质模型,预测不污染物削减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以改善后水环境质量为本底值,以下游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功能为控制要求,反推该区域在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后所能接纳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出了扩大
本文对钱塘江流域主干流水体,在设计流量90﹪保证率条件下,进行水质模拟演算,推求出2010年与2020年的水质状况;同时对富春江水库不同的下泄水量对下游水体水质的影响进行模拟计算.为水污染控制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是太湖经济圈所面临的复杂、严峻的问题.如何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邻跑中国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本世纪初期太湖经济圈面临的新挑战.长江、淮河、钱塘江、闽江是太湖经济圈内的母亲河,本文认为,这些大江、大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保护要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亟待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应在经济规划、城市规划中得以体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需要充
从单纯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中,不仅要治好水,管好水,更要亲近水.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为此应加强工程的生态保护,大力推进亲水工程建设.
通过分析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初步探讨了造成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特点,提出了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及改善流域水环境的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