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理论

来源 :2016年第二届全国心血管及中医痰证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现代人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味、劳逸失常、思虑失度等生活特点导致"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日渐增多.文章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了"脾虚生痰…"从脾论治冠心病"等理论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阐明"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与系统论思想相通相契.
其他文献
从新型医患关系模式出发来进行医疗决策是新时代对医患关系的要求.ADA和EASD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立场声明》继续强调对2型糖尿病进行个体化治疗,不仅强调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患者的自然病程、病情、伴发疾病、年龄和预期寿命等因素综合考量降糖的获益与风险,而且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的主观需要、个人意愿及耐受性等社会心理因素制订个体化血糖管理策略.本文基于新型医患关系模式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自古以来的最具民族特色的记忆符号.记录着中华始祖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大众生灵祛除病魔、繁衍不竭所作出的卓著贡献.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医记录着最完整的中华民族的繁衍史、医学发展史;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医书写着人体与自然整体划一的大一统观;从医学角度看,中医散发出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一脉相承;从文化角度看,中医提倡的"但愿天下人不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医者仁心的大
目的:探讨三伏贴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三伏贴治疗组(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与对照组(7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改善咳痰喘症状.
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哮喘、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等儿科常见疾病进行隔姜灸治疗,顺应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和"天人相应",发挥调阴阳、补虚损、扶正固本的功效,临床上能增加疗效,减少发病率,起到"治未病"的目的.
本实验重点开展失答刺知丸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回医药学典籍《回回药方》不断的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回医药在防治脑部疾患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其对疾病的辨知上与中医理论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中医治疗"热病"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到现代的各医家著作都有研究和发展,为中医治疗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系统论述.中医热病的分类有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有"外感法伤寒,内伤宗东垣"之说.在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发展贯穿了其整过程,也体现了中医是来自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要详细分析热病患者的特点,治之究其本,不能见热即清热,要从热
中医之"痰",是指先后天多种因素,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失和,特别是脾胃气化失常,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进而凝聚而成的具有广泛致病性的代谢产物.历代医家从五脏所属、病因病机、形色质地、痰结程度等不同视角认识"痰",赋予"痰"不同的名称,从而形成了有关"痰"的各种概念.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特性."痰"在人体内生成和蓄积,会导致人体发生多种复杂而难治的病变.其
认识痰证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是及时诊断和防治痰证的前提.本文仅就痰证的若干症状与体征特点进行概要的论述,以期为痰证的及时诊断与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痰证的预防,重在消除致痰因素,杜绝生痰之源;改善痰浊体质,减少发病机会;及时消除痰浊,以免痰多为患;早期诊治痰证,避免发展演变.中医痰证的治疗原则,一是重视改善气化,二是及时祛除痰浊.痰证的基本治法,有益气化痰、温阳化痰、解郁化痰、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润
目前,丹溪学派诊治痰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概要整理或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方面,未见对丹溪学派痰证理论与诊疗经验的系统疏理、总结与阐释.因此,本文以丹溪学派医家为对象,对其诊治痰证的理论与经验进行系统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学、医史学以及理论研究方法,厘清丹溪学派医家诊治痰证的学术传承脉络,总结与提炼朱丹溪及其8位弟子诊治痰证之特色,从理法方药等方面,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其痰证诊治理论,
中医所称神志病,是以神志异常为突出表现的一类病证的统称,其中,癫证、狂证、痫证、痴呆,是最具代表性的神志病.隋唐以前,神志病从痰论治的内容,多散在于本草及方书之中.宋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提出痰可致癫、狂、痫,并提出"镇心神、开痰结"、"下痰宁志"等治疗法则;明清时期,诸多医家论述了神志病从痰火、痰湿、痰气、痰食、风痰、寒痰、因虚致痰等诊治的理法方药.神志病之痰证,是以神志异常症状为主,兼有痰证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