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Hz GPS 资料反演2011日本东北地震的破裂过程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事件的发生是断层面的破裂,能够辐射地震波,被诸如地震仪和重力仪等地球物理观测仪器观测到.GPS技术的兴起,为地震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特别是低频的GPS时间序列能够约束断层的震间耦合、同震滑移和震后物理过程等.本文利用1-Hz GPS波形资料和海底静态GPS数据联合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震的破裂模型。不同于前人的高频GPS反演工作,本研究采用了一个“无破裂延迟”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非均匀的破裂速度分布和滑移分布过程。结果表明破裂速度由震源处向外逐渐增加,呈复杂分布,且在地震发生后破裂很快到达了断层浅处。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160s,根据地震矩速率函数可以分为3个能量释放阶段。最佳的滑移模型表明主要的凹凸体破裂集中在震源到海沟的区域,另外一些小的凹凸体位于震源的南侧。子断层的震源时间函数和破裂过程表明在主要的破裂区域发生了两次破裂,且都达到了靠近海沟处;深处的破裂发生在第二次浅处的破裂完成之后。
其他文献
缝洞、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在地震记录上的地震响应主要为绕射波,常规处理后会被大尺度反射能量淹没.目前,从地震记录中分离并单独成像绕射波提高绕射目标体成像分辨率的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中反射波与绕射波的波场特征,回顾了倾角域道集的绕射波分离方法,并简单介绍了倾角域道集在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反演及偏移中,正演计算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目前正演计算的主流方法中,差分方法凭借简单快速易于并行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差分方法也同时具有因数值离散连续的微分方程而造成数值频散这一弊病.为理解研究并克服这一弊病,人们提出了一些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利用Fourier分析研究差分格式的数值频散特性,提出新的低数值频散格式等.为了更精确的评估不同的时间离散及空间离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主要遵循惠更斯(Huygens)原理和费马(Fermat)原理,斯奈尔(Snell)定理描述了射线穿过界面时波的传播规律,地震波的走时包含了传播介质丰富的速度信息.地震初至波是指从激发点出发,经过在介质中传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地震波,初至波包含直达波、回转波连续折射波、折射波或者多个层折射波的组合.在地震所有波场中初至波较易获得,能量比较强,也比较容易识别和追踪,因此初至
One of long-standing problems with underwater seismic studies is the inaccurate timing because the internal clock of Ocean Bottom Seismograph(OBS)is unable to synchronize with GPS.Here we present corr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的广泛使用气枪阵列作为震源,而气枪阵列的方向性效应不仅破坏了CDP道集的横向一致性,也削弱了AVO分析的可靠性,从而降低了叠加和偏移剖面的分辨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分析的方向性反褶积方法,有效地削弱了CDP道集的方向性.在该方法中,入射角的计算和时频域反褶积的实现是关键的两步.模型试验证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南极洲板块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对其现今运动方向进行观测来研究深部动力学特征对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及相互作用和历史重建有重要意义.用地震各向异性方法在南极洲板块开展的这类研究还较少,地震台站分布在南极点和沿岸的科学考察站附近,海上探测仅针对浅部进行过浮标和多道地震等研究.然而,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强烈,各向异性局部特征强烈,不能很好地描述现今的深部动力学特征,而海盆的地壳和上地幔受后期改造很小,对于研究深
根据俯冲板片边界摩擦特征,从海沟到俯冲板块深处可以将俯冲板块边界划分为速率加强、条件稳定和速率弱化区域.传统观点认为在靠近海沟处是稳定的自由滑动区或是能够发生慢滑动的条件稳定区.一般而言,大地震不仅在同震阶段辐射出地震波引起地壳变形,而且因断层的余滑和上地幔的黏弹性的作用,在震后很长时间内还有明显的变形调整.本文利用大地测量形变资料研究2011年日本东北Mw 9.0地震的震后变形机制。首先分析了多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Mw9.0地震,此次地震产生了巨大的同震和震后变形,影响区域广泛,为利用GPS和GRACE重力卫星等观测研究巨大地震的变形特征和机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震例.本研究基于GPS和GRACE观测数据,研究日本Mw9.0地震震后位移场、重力场时空演化规律,综合研究震后区域变形特征;利用黏弹性位错理论模拟和解释震后形变与重力变化,并反演区域黏滞系数;为认识大地震变形的动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板块边界处发生9.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日本历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Tajima et al.2013),也是被现代测量仪器监测到的大地震之一.陆地GPS观测网和海底GPS观测系统监测到了此次地震引起的巨大的近场形变(Ozawa et al.2012;Sato et al.2011),记录到的同震水平位移分别为5.2m和31.5m(Kido et a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