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测残余压应力的含缺陷S38C车轴剩余寿命评估

来源 :2018海峡两岸破坏科学与材料试验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第十四届破坏科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基于损伤容限理论,结合新干线S38C动车轴实测残余应力、基本力学性能数据,使用表面单位压力法通过两次迭代成功在车轴有限元模型中建立残余应力分布,从仿真角度获取典型载荷下裂纹的演变规律,结合疲劳裂纹扩展实验数据,进行车轴剩余寿命评估。
其他文献
活塞构件长期工作在高压、高温的环境,而且不同部分(顶部、裙部和销孔)的温度和载荷差异明显,疲劳破坏经常发生。为此选择典型的活塞材料Al-Si共晶合金,系统研究了其不同温度(温度范围)的低周疲劳(280、350和424℃)、热机械疲劳(120~350℃和120~425℃)性能及微观组织、损伤机制演变。
柴油机在运行阶段,缸盖会长期承受高压燃气高频周期性冲击、温度场分布不均和结构约束产生的应力场周期性变化造成的疲劳损伤,高周疲劳损伤是一种重要的损伤方式。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缸盖材料,蠕墨铸铁的疲劳性能及损伤机制研究正逐步开展。
在六级轴向不同恒应变福(0.3%~1.0%)控制下,采用光滑圆形横截面试样,研究10CrNiMo结构钢在低周疲劳过程中弹性模量的演变规律.结果 显示:在不同级别应变幅控制下,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加,稳定循环下的弹性模量并不是恒量,而是以负幂指数函数规律减小,且最小与最大应变幅下的弹性模量相差近16%;而在某一恒应变幅控制下,在稳定循环区间内,弹性模量却基本保持不变.分析表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不同
进行了未预腐蚀和预腐蚀损伤7050-T7452铝合金SENT试样在实验室空气和3.5 %NaCl盐溶液下的小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试验.为了和长裂纹进行比较并进行寿命预测,还进行了不同预腐蚀损伤M(T)试样的长裂纹扩展试验和蚀坑尺寸发展规律的统计研究.结果 显示实验室空气及盐水环境下预腐蚀损伤试样的裂纹都从蚀坑处萌生,裂纹萌生寿命(a≤60μm)小于25%的疲劳全寿命.实验室空气下未预腐蚀试样的小裂纹
随着油气输运管道向大口径、高强度方向发展,以X80为代表的高钢级管道钢材料成为油气输送管道的首要选择。本文以X80为例,详细研究了基于仪器化夏比冲击试验的管材断裂韧性的测试方法,结合断口分析研究了其断裂模式与扩展规律;通过柔度变化率曲线法,得到了材料的动态J积分,进而建立了基于CVN试件动态试验方法求解准静态J积分的方程;根据量纲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载荷-位移曲线求解J积分的公式。
Two primary coolant pipes were narrow-gap multipass circumferentially butt welded by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SMAW) method and then subjected to micro-hardness tests to distinguish the base metal (
疲劳试验中广泛采用多种国内和国际标准,很少文献系统分析其异同及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比了国标GB/T3075、航标HB5287、美国ASTM E466、欧洲EN6072四份标准。详细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对比了各标准中试验机精度、试验频率、试样形式和尺寸、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判据等要求。结果 表明:四份标准对疲劳试验的基本要求一致,只是在试验频率和试样件要求方面略有差异,这些差异对一般材料的测试结果
本文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滚轧直螺纹接头的疲劳性能.试验包含了HRB400、HRBF400、HRB500和HRBF500四种钢筋牌号,0.2和0.4两种应力比,16mm、20mm、25mm和32mm四种公称直径的滚轧直螺纹接头型式.试验得到了16条高强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S-N曲线,不同试验参数的数据整体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没有细晶粒强化的钢筋,直径为16mm的钢筋接头疲劳强度明显低于其他直径的钢筋接头;
高强度钢,由于其出色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机械的设备要求,广泛应用于我国船舶制造工业。另外海洋结构必须满足交变载荷的需求。所以高强钢的疲劳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文献提到了裂纹萌生的形貌和机理,然而结论并不统一。本文结合高强钢在空气和水中萌生寿命的测试,我们发现了其萌生寿命在空气和水中的差异。
会议
汽车的疲劳耐久性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关注更多的是材料在低应力下高周疲劳寿命,但随着需要承受大变形的汽车零部件的增多,高应力下的低周疲劳寿命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各大汽车生产厂商的注意。本文全面开展了试样厚度、平行部长度、引伸计刀痕、载荷精度、加载频率、粗糙度等多项影响因素对汽车薄板低周疲劳试验的影响研究,并在典型汽车板的低周疲劳性能测试进行了详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