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例谈——关于几首词的备课札记

来源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学语文几种通行本教材中词体课文为例,就比较教学法的内容、方法、意义等方面略谈一点的体会和思考.拟以课文为基点,参照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明背景,助审美,析源流,辩主题,以便促进教学.这有也助于培养锻炼形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他文献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从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特点来看,它对于军校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运用母语能力的提高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知难而进,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旧观念,走出一条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加强军校大学生的母语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利于学员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职尽责.
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育人模式是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进一步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不是泛文化,而是文学中的文化,文化中的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大学语文课程文化育人模式,既要品味出语言的文化意蕴,又要把作品放到阔大深远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审视、观照,充分挖掘出文本本身的文化意蕴.
文章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剖析了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对策.
大学语文的教学常遭众人非议,被认为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引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中缺乏"情感",学生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只是掌握了知识,出现"语文障目,不见文学"现象.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空洞的"知识论"盛行于大学语文课堂,文学千呼万唤也不出场,而只是一整套了无生气、情感的概念、术语,只是文学史知识与写作技能的教育.要转变迷失的大学语文教育方
大学语文学科是产生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语文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铸造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抗挫折教育是社会转型期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大学语文教学中抗挫折教育的学科优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把握等方面,阐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抗挫折教育.
本文从高职大学语文的现状、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出发,认为改变现状的关键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这一创新素质的内涵包括:更新语文教学观念的强烈要求和愿望,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的品德和能力,追求语文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研究.
本文讨论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主要区别,大学语文与学校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主要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是为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提高文学修养打好基础,因此要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做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衔接,着眼于学校人文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大学语文教育普遍显现出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湛江师范学院却上下同心,师生配合,开创了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局面,展示出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前景.领导精心规划,搭台造境,导演精彩好戏湛江师范学院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其前身是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35年,改为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91年由雷州师专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语文能力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近年来,
大学语文课程自恢复开设以来,其基本状况是各高校大都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具有课时偏少,选课学生数量不能保证等特点,是不大被重视的边缘课程.新世纪以来,全国各高校实行全面扩招,学生数量以每年20%左右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也在各高校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门学科及其各类课程也正在冲破原有学科以至课程间的壁垒,呈现出一种交融和渗透的走向.特别是近两年来,理论界已经提出了在当代文化教育领域,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