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海洋安全救助和渔业生产平台系统设计

来源 :201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渔船在海上捕捞无法实现定位、通讯、救援和作业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对建设基于北斗导航的海洋安全救助和渔业生产平台进行架构设计和功能研究.利用北斗一代的定位和短报文功能实现渔船的定位监控和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回传,同时在船载设备上安装渔捞作业软件实时采集和监控渔业生产过程,自动提交日志数据到后台统计分析渔区产量,搭建基于高精度电子海图的监控调度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对渔船的可视化指挥调度和安全救援等功能.通过在东海区域应用项目的实际实践,安装设备的渔船在任何海域能保持与后台的正常定位、通讯和报警救援,实现了渔民和监管部门的双赢局面.
其他文献
网络化标报是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变化的标注与报送过程,具有内容时空化、传递多层级等特点,对现有的发布/订阅模式在层级和时空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将空间变化和节点层级纳入事件发布内容,提出了标报信息的内容描述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变化轮廓线及参数、标报层级的形式化描述方法;通过引入时空订阅变量,并对操作符进行时空扩展,表达了空间变化的订阅条件;分析了标报事件代理网络的层级关系及其构
近年来农电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级的GIS平台、ERP、标准化系统、营销系统、PMS依次上线运行,同时各地逐步实现了一系列智能化专业应用和采集的科技创新系统运行.因此,建设一套融合各信息系统的智能农电网管理系统,提升农村地区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创新农网服务手段,是国家农电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综合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实践探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优势,并提出地理空间信息科学面临的新机遇挑战和重要研究方向,最后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进行了总结思考.
本文介绍了以云计算系统提供的可信计算架构为基础,面向不同的用户需求及业务系统的应用要求,融合空间信息服务引擎,搭建具有较好扩展性和可靠性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同时还说明了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在云计算系统各层次上设计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方式,以及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在安全、负载均衡、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并介绍了在私有云计算平台上部署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以期为云计算生产系统中建立空间信息服务提供建设的思路和参考.
本文结合武汉市蔡甸区军山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情况,探讨了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的地类分类转换、转换方法等关键问题,开发了基数转换工具并进行了案例测试,验证了探讨的基数转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深化和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热点和前沿课题.武汉市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完善智慧武汉建设体系,夯实了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拓展了应用领域不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并逐步向智慧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快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需要基于多元技术手段进行防灾预警和灾害分析.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确定灾害区域的分布,更加准确的分析灾害地区的地质形变和灾害程度,应用该技术可准确获取地质危险体的三维形态特征,结合其他数据获取地质灾害地区的形变、高度、体积等地
坡度坡长因子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地形因子.单流向算法和多流向算法得到的坡度坡长因子差异非常大.基于多流向算法的坡长计算得到的坡度坡长因子图,光滑连续,符合坡面漫流原理,比单流向算法得到得坡长计算得到的坡度坡长因子更加合理.
根据资源三号卫星传感器的成像原理,构建严格几何模型进行直接定位.通过对不同时间的资源三号全色影像进行实验,验证了姿态角常差的存在,并建立校正模型对其进行改正.利用少量控制点改正姿态角常差后,影像立体定位精度可显著提高.不同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姿态角常差不是恒定不变的,需要根据长期观测建立其变化模型.
针对传统故障抢修过程95598客户服务中心与抢修班组沟通不及时、抢修信息反馈滞后,客户及时获知复电时间困难等问题,基于GIS的可视化展现优势集成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营销GIS应用系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无线网络(GPRS、GPS)等技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PDA)、单兵视频等移动通讯终端,实时反馈现场抢修信息和现场抢修视频,结合系统互动界面、服务在线监控等应用为远程工作站合理调度车辆、合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