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量子点的体内和体外毒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风险也尚不清楚.本研究对石墨烯量子点(GQD,3-5 nm的超小GO)的体外和体内毒性进行了研究,并以20-30 nm的GO为对照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的尺寸对其生物毒性的影响.WST、ROS活性氧和Annexin凋亡检测等研究结果表明GQD在高达600 ug/mL的浓度时也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内分布、组织切片、血生化和血常规等实验结果揭示GQD能迅速从小鼠体内排出,对小鼠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而GO在小鼠的肝、脾中大量蓄积,并在多次给药后造成部分小鼠死亡.这些研究表明,石墨烯量子点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石墨烯尺寸对其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及由此引起的毒性有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提出了薄梁板结构的超收敛等几何振动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构造高阶质量矩阵来提高结构振动频率的计算精度.对于欧拉梁振动问题,通过优化缩减带宽质量矩阵可直接得到相应的高阶质量矩阵.
会议
主要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对典型导弹外流场的控制作用.
会议
基于力学模型,得到了细胞和基底的位移和应力场,以及细胞和基底界面的牵引力.分析得到在基底上细胞感受的深度和距离与基底刚度无关但和细胞大小成比例增长.建立有限厚度的基底和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解释基底厚度对细胞牵引力的影响,厚度越小细胞牵引力越大.
会议
提出一个新的基于扩散界面的相场模型用以描述外延生长过程中岛的形核、生长及熟化过程.
会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光催化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研究以高温固相法合成的铌基复合氧化物(KTiNbO5和 LiNbMoO6)为前驱物,通过H+交换改性、四丁基氢氧化铵(TBAOH)柱撑剥离得到相应纳米片溶胶。再与 Fe2O3溶胶进行可控重组制备 Fe2O3/KTiNbO5和Fe2O3/HNbMoO6纳米复合物。采用 XRD、FT-IR、LRS
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催化、电子学和光学性质[1,2].我们利用化学分步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Rh@MOx)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其中通过控制Rh,Fe的比例,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Rh@Fe3O4复合纳米粒子,其Fe3O4壳层厚度随着Fe含量的增加而增厚,同时Rh核尺寸基本保持在1.5 nm.利用TEM跟踪观察大比例(Fe:Rh = 10)下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二维平面结构和优异的物理性能成为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焦点。探索石墨烯在能源转化领域特别是光解水制氢方面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组基于石墨烯构建了多种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并对石墨烯在制氢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1]我们发现石墨烯是:(1)优良的催化剂支撑材料,能够避免纳米颗粒的聚集,提高体系比表面积,增加反应活性位点;[2,3](2)良好的电子受体和传导
贵金属替代催化剂已成为电催化和传统多相催化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制约非贵金属催化剂应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催化剂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过电位或强酸、强碱等苛刻环境下,非贵金属容易被过度氧化而腐蚀掉,如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非贵金属如铁或钴基催化剂在电池工作的酸性环境下将会被迅速溶蚀,从而使电池很快失去催化活性.因此如何设计具有高活性且持续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催化领域一个极具挑战的研究课
生物医学应用是纳米材料最有发展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这是因为纳米粒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集众多功能于一身,并靶向到特定的体内组织和器官,发挥协同功能,为很多重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突破的可能。然而,生命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纳米材料进入体内后将与大量的各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生命活动中主要功能执行者——众多的蛋白质分子。体内的蛋白质总浓度高达10 mM量级,纳米颗粒进入体内后一般会形
本文以小鼠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为模型,研究了纳米氧化铈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粘附和氧化应激三个方面研究了纳米氧化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机制。纳米氧化铈可以推动成骨细胞跨越G1/S限制点,增加进入S期的细胞数目,同时增加了成骨细胞的粘附力,促进细胞增殖。纳米氧化铈同时可以提高氧化损伤模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力,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降低细胞凋亡率,缓解双氧水对成骨细胞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