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兴奋剂"是指在竞赛中以获取虚假的和非公平性提高的运动表现为唯一目的,对健康人用非正常剂量和非正常方法,给予或使用异体物质或生理学物质的任何形式。近年来,兴奋剂的滥用逐步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向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发展,并且由竞技体育向学校和社会体育蔓延。学生在升学的强烈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有可能接触和滥用兴奋剂。本文基于质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当前兴奋剂渗入高考体育加试的程度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兴奋剂滥用的原因,构建兴奋剂滥用的影响因素结构图,为反兴奋剂法律的制定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访谈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基于以下条件:1)近四年参加过体育高考加试的体育专业大学生;2)访谈人数的确定以信息量饱和为原则,即进一步收集的资料已经与之前的资料出现内容重复,没有新的资料出现;3)根据最大差异原则,选取不同地区及运动成绩的体育生。被访者情况:参加过体育高考加试的大学生23名,其中大二1名,大三6名,大四16名。男性20名,女性3名。每次访谈由一人负责访问、记录及录音。访谈地点为宿舍和办公室。时间为20-40min不等。访谈前告知被访者研究的目的和保密性原则。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录成文字,应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依据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编码顺序为: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首先,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浏览式的开放式编码形成自由节点。自由节点是研究者对于研究概念尚未形成完整构架时,为了进行试探性的质性分析所建立的节点。关联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选择式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研究结果:通过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编码,共463个自由节点。其中,189个开放式编码,9个关联式编码和3个选择式编码。通过对高考体育加试中兴奋剂使用暨教育情况三级编码,高考体育加试中兴奋剂使用暨教育情况的结构包括诱因、内容、结果三方面。其中,诱因包括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学因素是指把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工具去分析行为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说明兴奋剂使用的诱因。其中包括经济利益驱动、教练员因素、反兴奋剂限制因素、训练管理因素四方面。心理学因素是指心理学研究从个体心理条件或心理活动规律方面分析使用兴奋剂的动力。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后高中生使用兴奋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逃脱制裁的侥幸心理;奥林匹克争胜法则带来的偏执心理;舆论"造就"的优胜至上心理;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保持成绩的压力心理。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是指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识,包括兴奋剂的定义、种类、危害、影响等方面。有研究显示,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使用兴奋剂对人体有害,但有80.8%的人不清楚具体会造成什么伤害,甚至有45.5%的人认为短期使用兴奋剂对人体的伤害不大。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青少年对兴奋剂的认知程度包括识别方面、作用方面以及危害方面。内容包括正影响、负影响、使用方式。正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可能带来的积极的作用。正影响包括心理安慰、精神亢奋力量增加、促进恢复、缓解紧张、爆发上升、身体发热、提升耐力8方面。负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可能带来的负面的作用。包括异性体征、身体疲惫、脸上长痘、协调下降四方面。使用方式是指学生服用兴奋剂的周期、服用方式等。包括含服、冲水稀释、短期服用(1-3天)、长期服用(1-3月)四方面。结果包括自身影响、地区影响、地区影响、道德影响。自身影响是指学生在使用兴奋剂后对自己个人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机能影响和对声誉影响。地区影响是指服用学生兴奋剂后对其所在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声誉影响和反馈影响。道德影响是指学生使用兴奋剂后对其个人道德方面产生的影响。道德影响包括行为影响和群体影响。研究结论:学生和教练的内部动机以及家长的不了解影响了青少年在高考体育加试中对兴奋剂的使用情况。在体育高考加试以"成绩至上"的原则中,学生对考学的追求、教练追求学生考入好大学后可得到的"名声"和"提成",家长并不清楚孩子使用兴奋剂及兴奋剂的危害三者共同作用下大大提升了学生使用兴奋剂的态度,而学生对兴奋剂持有的态度(立场)对其使用兴奋剂的影响较少。学生对兴奋剂的了解程度低下、难以识别兴奋剂与营养补剂的区别、教练训练方法的错误等方面对学生使用兴奋剂有着促进的作用。在进行反兴奋剂教育时、应把重点放在家长和学生对考学的态度上。